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乡村振兴服务三农

加快推进成果转化 全力支撑乡村振兴----唐华俊院长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脱贫攻坚与成果转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03-29
【字体:

  同志们:

  在全国上下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系统谋划科技自立自强和“十四五”发展规划之际,我们召开全院脱贫攻坚与成果转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科技创新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等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总结“十三五”全院脱贫攻坚与成果转化工作成效,谋划部署“十四五”工作思路和目标举措,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践行使命,群策群力,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12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指出,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我院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农业农村部总体安排,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坚持“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哪里,中国农科院专家团队就到哪里”,扎实开展了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坚持统筹谋划,强化六项保障措施。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双组长制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协调扶贫工作,多次召开全院脱贫攻坚工作会、推进会、调度会,提高政治站位,凝聚全院共识。二是强化党建引领。院党组、所党委和团队党支部齐抓共管,全院50多个党支部与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开展结对帮扶,充分发挥了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三是强化制度建设。印发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关于深入推进科技扶贫工作的意见》,制定了《院科技帮扶重点贫困县工作方案》,院属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和帮扶重点制定了专项工作计划。四是强化人员保障。构建“3+N”扶贫工作机制,对“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每县至少安排1个研究所牵头组织相关科技力量进行帮扶,全院累计选派了700多个专家团队,派出科研人员12281人次。五是强化经费支持。从各种渠道筹集资金5000多万元,投入科技扶贫。通过技术带动社会资源超过1.5亿元。六是强化引导激励。近三年表彰了30个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31名先进个人,其中蔬菜所金黎平研究员、资划所张金霞研究员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为我院争得了荣誉。

  (二)发挥科技优势,集成运用八种帮扶方式。一是开展科技服务,转化科技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院为贫困地区开展规划咨询3100余次,现场指导农业生产2.2万次,展示科技成果900余次,建设示范基地1100个,推广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2000余项。二是组织技能培训,提高内生动力。全院组织专家开展培训活动超过3000场次,累计培训各类基层技术人员和农牧民60余万次,发放技术资料20余万份。今年,院扶贫办和院培训中心搭建“抗疫情·助脱贫 公益课堂”,6万多人注册学习。三是实施科技项目,支撑产业帮扶。全院在贫困地区实施各类项目近600个,投入研发经费4.6亿元。环发所、基因组所分别在藏区、新疆喀什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取得良好效果。四是扶持经营主体,带动脱贫致富。帮扶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5000多个,辐射带动9.7万个贫困户增收。蜜蜂所与来凤县蜂业公司合作建立示范基地,助力当地蜂蜜单产翻一番,直接受益蜂农813户,每户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五是加强产销对接,助力消费扶贫。近两年全院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370万元,帮助销售农产品1.83亿元。六是开展驻村帮扶。累计派出180多名专家,开展长期驻村帮扶。灌溉所、油料所、果树所等研究所因长期派遣驻村工作队开展科技帮扶,获得地方表彰。七是积极捐款捐物。全院累计捐赠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200余吨,临床兽医用品3万余套,共计价值1700多万元。八是培育人才队伍,开展智力扶贫。累计培养“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54名,西藏、新疆特培学者28名;派出优秀干部到帮扶县挂职近百名,参加中组部“博士服务团”人员28名;参与农业农村部产业技术顾问工作的专家27名。

  (三)注重典型示范,精心打造四种帮扶模式。经过多年实践,打造了四种科技帮扶模式,即多所协同的阜平模式、科技驻村的临潭模式、支部共建的桦川模式、培育特色产业的安康模式。带动贫困地区林果、蜂蜜、香菇、蔬菜、富硒茶、肉鸽等特色产业发展,涌现出了“林果县长”等一批科技扶贫先进典型。央视《决不掉队》栏目系统介绍了我院科技驻村扶贫的临潭模式,宣传了农科人的使命担当。桦川科技帮扶项目获全国发明展览会“科技助力扶贫专项奖”和“优秀展团奖”。我院被安康市委、市政府授予“社会扶贫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四)突出特色引领,强力支撑五大主导产业。蔬菜产业方面,在河北、西藏、新疆等多个国家级贫困县,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点20余个,推广高效高产技术45项,辐射推广2万余亩。助力湖南龙山县百合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目前年总产值9.8亿元。林果产业方面,面向全国贫困地区累计推广苹果、葡萄、甜瓜等瓜果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190个,应用面积达30万亩。牦牛产业方面,兰州牧药所培育出了“大通牦牛”和“阿什旦牦牛”,在青藏高原的牦牛产区覆盖率达75%,其中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推广应用,新增总产值2.1亿元。家禽产业方面,牧医所联合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相关企业,生产商品肉鸭超过4.8亿只,新增经济效益2.2亿元,累计带动3万多贫困户发展。茶叶产业方面,茶叶所在武陵、乌蒙、秦巴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持续开展科技帮扶,使湖北省鹤峰县成为“中国有机茶第一县”,2019年全县14万茶农人均茶叶收入8571元,为鹤峰县产业扶贫做出重要贡献。

  几年来,全院广大科技工作者立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部5个定点贫困县、院4个科技扶示范县、89个“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为重点,派专家、送技术、出主意、做示范、帮促销,为现有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摘帽贡献了农科力量,体现了“国家队”的使命和担当。

  二、解放思想,多措并举,我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国家高度重视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修订颁布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院党组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提出把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作为院所发展的“两大基石”,号召全院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我院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加强顶层设计,实现“三创”一体布局。强化成果转化工作的统筹资源配置,推动全院“一盘棋”发展,初步形成了全院上下共抓成果转化的浓厚氛围。研究推出成果转化收入预期目标管理,增加成果转化在院所评价中的权重等。开展转化英才遴选和培养,首批遴选了5位转化英才,设立院成果转化奖励,评选出8个转化优秀团队和3个知识产权转化奖。在成都中心、西部中心等布局产业集群孵化器,推进我院新成果新技术在西部地区转化应用。与苏州市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研发产业新技术,孵化产业新业态,实行创新、创业、创造“三创”协同发展新机制。

  (二)强化制度建设,构建激励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快速发展,陆续研究印发了《鼓励科研人员创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办法》《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成果转化能力的若干意见》等政策,鼓励提高科技成果有效供给,界定了成果及转化收入范畴,明确了成果转化收入分配自主权,增加了转化收入奖励给科研人员的比例,实行了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基本形成了成果转化的制度体系,极大调动了研究所、创新团队和科技人员开展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激发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活力,为我院大力推进成果转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创新工作方法,探索一批行之有效的成果转化新模式。打造全国性成果转化平台。我院与成都市联合召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届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5000多人,几十个论坛,开得很成功,会后根据成都市政府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申请,我院给予正式答复同意把成都市确定为转化大会永久举办地,为全院乃至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供了重要平台。打造成果转化服务网络。积极推动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等 “三个中心”建设运行,设立石家庄、昌吉、成都等10个分中心,促进区域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科企融合发展。筹建成立科企融合发展联合体,与中国农业发展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中农发“十四五”期间设立不少于5亿元专项合作研发经费,通过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研发产业技术、协同推进成果转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现利益共享,科企融合发展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推进科产融合发展。进一步强化院地合作,先后与黑龙江、四川、山东、江苏、山西等10余个省级人民政府建立了全面战略科技合作关系,制定了具体的合作目标、任务及举措,搭建了我院科技成果转化的科产融合发展平台。推进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持续开展水稻、蔬菜、奶牛等16个产业绿色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应用,形成了支撑地方产业发展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成果转化提供重要保障。研究出台《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的若干意见》,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意识,推进研究所知识产权全程规范管理,促进了高质量成果供给,推动了体现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落地实施。设立知识产权研究生选修课,举办了30余场“知识产权服务科研一线”等培训,培训1830余人次,提高了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整体提升了我院知识产权保护效能。近五年获得中国专利奖共30件,占全院历年同类获奖总数的50%。2019年,知识产权转化收入已占全院成果转化总收入的30%,充分体现了我院知识产权的价值。

  通过全院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十三五”期间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应用。累计获得有效发明专利2964件,取得植物新品种权338个、新兽药、新农药46项,推广新品种300余个、新产品700余个、新技术200余项,推广面积达4亿余亩,这些成果的推广运用有效支撑了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我院社会影响力和产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20余项技术被农业农村部纳入农业主推技术。高产优质兼备的水稻新品种“华浙优261”、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中麦578”、高产高油多抗油菜品种“中油杂19”等新品种,玉米密植高产机械化技术、草地贪夜蛾预警与防控技术、生猪复养技术指南等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为国家“稳粮”“增猪”等提供了有力支撑。成果转化收入稳定增长。近三年全院成果转化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2019年达到10.65亿元。近半数研究所实现了转化收入明显增长,据《2018年度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报告》,兰兽医、哈兽研、加工所、郑果所、上兽研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进入全国高校院所前列。

  我们还要清醒认识到,我院成果转化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少。一是认识还有待提高,发展还不平衡,有的研究所对成果转化工作重视不够,专题研究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有不少研究所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还没认识到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对其支撑创新、支撑院所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三创”协同发展的创新团队数量还不多。二是高质量成果供给不足,科技创新与产业和市场需求联系不紧密,能够转化的高质量成果少,支撑乡村振兴的成果和技术明显不足。三是转化体系不完善,“三创”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院、所、团队三级转化人才队伍薄弱。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梳理问题、精准施策,全面推进我院成果转化工作水平上新的水平、实现新的跨越。

  三、深刻认识成果转化和乡村振兴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号角,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努力做好“十四五”成果转化和乡村振兴工作。

  (一)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专章部署,放在“十四五”规划任务的首位,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协同优势,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农业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新时期我院的战略目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是我院实现战略目标的核心任务。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系统谋划“十四五”我院各项工作,深化科产科企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研学产”向“产学研”转变,实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和担当。

  (二)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内部水土等资源约束仍未得到实质性缓解,主要农产品供给还面临严峻形势,必须依靠科技驱动内涵式增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更加注重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发展效益。这就要求我院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要进一步加快建设完善成果转化新体系,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农业农村部中心工作,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高农业领域整体创新效能。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现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体现,农业农村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我院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部党组中心工作,通过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书写科技助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

  (四)加强建设“两个一流”,要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国内外实践表明,一流的科研院所具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流的科技创新和一流的成果转化。美国哈佛大学等10所顶尖大学的原始创新得到世界公认,其成果转化收益也占全美158所大学的60%以上。当前,我国仍然存在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科研人员经费保障不充分等问题,对我院吸引顶尖人才、建设一流学科造成了一定困难,人才流失隐患较大。我院要建设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和一流学科,必然要求进一步提升成果转化能力,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服务,大幅增加成果转化收益,吸引一流人才,稳定人才队伍,支撑现代院所建设发展。

  四、审时度势,再接再厉,推动成果转化和乡村振兴工作再上新台阶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十四五”时期我院成果转化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四个面向”重要指示,坚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两大基石”发展战略,以加快建设完善成果转化新体系、提升成果转化能力为抓手,推进科企科产融合发展,强化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和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总体目标是:到“十四五”末,高质量成果供给更加充分,科技成果熟化程度明显提高,新型成果转化体系更加健全,转化机制更加完善,转化平台建设运营取得重大进展,科企科产融合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效,转化效率明显提高,转化收入实现翻两番,社会影响和产业贡献率大幅提升,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撑作用更加充分。

  (一)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一是研究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全院“十四五”成果转化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行动等,研究所要制定本单位成果转化规划或实施方案,保证院所规划有效衔接,重点工作如期完成。二是继续优化完善成果转化相关政策。优化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以效益为中心、以业绩为导向、可量化的评价机制。这个已经在实施了,我们今年的相关成果转化评审评价,好多指标已经是可量化的了。要继续出台更多的机制、更多的办法、更多好的手段,促进成果转化,助力“翻两番”目标实现。三是构建科企融合发展新机制。发起成立科企融合发展联合体,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成果的承接者、投入者和技术创新的主体,更好地发挥我院的技术、成果、人才等优势和企业的市场运作、资本等优势,实现企业出题出资、我院答题解决产业技术需求,同时我院也得到效益。“十四五”我们与大的企业合作还有很大潜力。

  (二)推进“三创”协同发展,构建成果转化新格局。一是打造“三创”团队。去年成果转化工作会议上, 我专门提到了华中农大陈焕春院士的例子。今年9月份,陈院士任董事长的“科前生物”(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上市,估值超过20亿元,通过创新、创造、创业的协同发展,实现了单位和个人“名利双收”,是我国农业科技界“三创”协同发展的典范。希望我院也出现越来越多的类似团队。二是建设“三创”研究所。我院目前具有“三创”特征的研究所,有,但还不多。哈兽研是“三创”协同发展的典型,创新出院士、创造出疫苗(技术)、创业出效益。下一步,要推动更多基础好、有积极性的研究所建设成为“三创”研究所。

  (三)完善转化平台体系,拓展成果转化渠道。一是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坚持“政府推动、项目牵引、市场运营、共建共享”的原则,建设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全力在苏州、成都等地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这些地方都有很好的条件,也有积极性,我们要利用好这些机会、这些条件。在这一领域,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单位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我们要学习借鉴。二是建设中试孵化平台。通过自建、合作共建等方式,建设一批中试熟化平台,遴选一批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和转化应用潜力的科技成果,安排部署一批成果孵化任务,提高科技成果成熟度。三是构建专业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三个中心”的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其第三方专业转移机构的作用,助力全院科技成果转化。将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打造为农业领域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效益最大的综合性成果转化品牌大会,成为优先展示、拍卖、推广全院相关所科技成果的重要平台。

  (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支撑乡村振兴战略。一是继续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县。做好科技扶贫示范县向乡村振兴示范县的转换工作。有关研究所要高度重视,组织科技力量,强化技术支持,做好产业帮扶,切实解决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并总结提炼出一套模式在不同区域推广应用。二是建设未来农业示范园。遴选与我院合作基础好、地方积极性高、区域代表性强、产业代表性优的区域,汇聚“政产学研服用金”等创新资源,建设未来农业示范园,打造科技支撑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高端产业样板。三是持续实施绿色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提档升级。从全产业链角度,在主产区统筹部署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畜、禽等主要产业的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共同探索和系统解决主要产业及区域性农业发展问题。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成果转化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最近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了知识产权保护。我们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抓好贯彻落实。一是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加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知识产权的创造,提高专利质量,重视专利实施率和产业化率的问题。要建立院所两级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实施知识产权全过程规范管理。二是努力打造农科品牌。加强院所两级名称权和商标权的保护及运用,规范动植物新品种命名,提高我院系列成果的市场知名度和产业影响力。三是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身利益。知识产权是解决利益分配机制问题的中心环节。在扩大与企业和社会各种经营主体合作的过程中,要依法合规地用好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好研究所和科技人员自身利益,在合同文本中把双方的责权利和可能发生的风险规定清楚。

  (六)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提升成果转化工作水平。一是加强成果转化机构和岗位建设。加强研究所成果转化管理机构建设,合理设置研究所转化管理岗位及科研团队转化专员岗位。二是加强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健全院所两级转化人才队伍体系,实施转化英才支持政策;开通转化人员职称评审通道,制定有针对性的评审标准;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高转化队伍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三是培育和引进高端转化人才。持续实施“转化英才培育”工程,继续开展成果转化奖评审,鼓励引导更多团队和个人从事成果转化工作,培养更多的“懂技术、懂市场、懂法律”会推广推销成果的复合型成果转化人才。

  同志们,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再接再厉,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出中国农科院的新贡献。

  谢谢大家!

相关附件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