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

学习院士精神,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试点工作

来源: 作者:Admin 时间:2014-05-29
【字体:

科技进步与否,取决于科技人员;科技体制改革,同样要依靠科技人员。自进入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以来,所领导坚持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培养和引进农机科研领域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不断提升科技人员的专业素养,先后邀请到著名茶学家、茶树植保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和农业机械化工程优秀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来所我为广大科研人员做了两场精彩、生动的报告。报告会期间,我所聘请陈学庚院士为农业部现代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进一步加强合作,开展联合攻关,协同创新。

当前,正是我所深入开展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学习和弘扬院士精神,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点燃创新激情,把真抓实干的奋斗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从而显著提升我所科技创新能力。全所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科研人员要树立向院士学习的理念,学习院士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树立个人远大理想和人生奋斗目标;学习院士的宽广胸怀和战略眼光,敏锐把握学科发展动态趋势;学习院士勇于探索的品质,攻坚克难、致力创新;学习院士严谨治学的态度,求真务实、坚持真理;学习院士实干奉献的精神,锲而不舍、拼搏工作。要把践行弘扬院士精神作为自觉行动,围绕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勇于担责亦能创新,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先机、掌握主动,成为助推我所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力军。陈学庚院士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工程优秀专家之一,扎根边疆基层一线连续从事农业机械研究和推广工作46年,为新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和大面积推广应用作出了重大贡献,突破了地膜植棉机械化关键技术,攻克了滴灌应用农机装备技术难题,构建了膜上精准穴播理论,拓展了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技术的应用范围。研究开发的棉花生产机具适应性强、性能优良、价格低廉、易于操作、便于推广,为促成新疆棉花生产的两次提升提供了有力的农机装备支撑。

1.突破了地膜植棉机械化关键技术:

地膜植棉是新疆棉花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之一,地膜植棉机械化是该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基础。1982年,研发成功2BMS系列棉花铺膜播种机,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该机1983年被评为国家优秀新产品,1984年农牧渔业部颁发农业机械推广许可证,产品推广到全国16省区。19831994年间,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气候条件,相继研制推广了多种新机具,形成了系列新产品,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满足了新疆地膜植棉大面积推广需求,引领了新疆铺膜播种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八十年代前,新疆棉花生产对全国的影响微不足道。1982年棉花面积占全国的4.9%,总产占全国的4%,平均单产34.1kg,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膜覆盖栽培机械化推动了新疆棉花产业的快速发展,促成了新疆棉花生产的第一次提升。兵团棉花种植人均管理定额由15亩提高到30亩,皮棉平均亩产由1982年的38.6kg提高到1994年的82kg,翻了一番多,增产增收效果显著。该项成果获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攻克了滴灌应用农机装备技术难题:

将滴灌技术大规模应用在大田作物种植中被誉为我国农业技术上的一次革命。棉花矮、密、早、膜、优良品种、精量播种、滴灌节水、水肥一体化、机械采收等先进农艺技术对农机装备提出了新要求。2000年始,他结合农艺技术,开展了相关农机具的研究开发。通过对种孔防错位、排种电子监控、膜上精准穴播等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研发成功集膜上打孔精量播种、滴灌管铺设、种孔覆土等多项功能,一次作业完成8道工序的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机,形成13种系列新产品,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技术产品在新疆和全国14省区推广,并出口中亚五国。在这一技术装备支撑下,2012年兵团机械化植棉面积达到837万亩,其中棉花膜下滴灌精播面积753.6万亩,兵团棉农管理定额突破100亩,皮棉单产从1994年的82 kg提高到2012年的169.4 kg,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领先水平。据统计,2005-2012年新疆膜下滴灌精量播种面积累计达到了7663万亩,促成了新疆棉花生产的第二次提升。2012年新疆以占全国36.6%的面积,生产了占全国51.7%的棉花总产量。本项成果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构建了膜上精准穴播理论:

潜心棉花精准播种和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的理论研究,结合旱作农业特点,构建了以“滚筒式穴播器精密取种、鸭嘴破膜打孔、切割土壤成穴、定点开启投种、种孔精确覆土”为主要内容的棉花膜上精准穴播理论。注重将理论研究转化为生产力,在棉花膜上精准穴播技术的发展与机具创新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超窄行点播器及其所构成的播种机”专利技术,实现了棉花的宽窄行带状种植,在密度和功能符合高产栽培农艺要求条件下,行距符合采棉机进地收获作业要求,最窄行距≤5cm,实现了播量和行距的精密有序控制。该项技术在新疆棉花种植中的应用率超过了85%

“可调中径充种式穴播器”专利技术,开发出一种独特的播种系统,整套作业功能集成在滚筒穴播器上,无传动装置,随动作业,工作时穴播器在膜上滚动1圈,即可完成取种、清种、投种、破膜打孔成穴、播种等全套作业程序,具有播种位置准确、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操作容易、使用可靠等特点,在全国的推广数量巨大。

“膜上铺膜播种机”专利技术,开发出“双膜覆盖精量播种机”,在精量播种的播行上同时覆盖窄膜,九道作业程序一次完成。棉花播后遇到降雨、低温等灾害,种孔形不成板结,可适度避免低温影响,待70%的棉苗出土后将上层薄膜揭除。该项技术的防雨、防板结、增温、保墒效果明显,解决了棉花单粒精播顶土能力弱,早春低温,雨后土壤板结等影响棉花出苗问题,确保棉花全苗壮苗。

“移动式滴灌供水机”专利技术,解决了无电和分散田块实施滴灌节水问题。整套滴灌过滤系统和施肥装置集成安装在可移动底盘上,作业中可将供水管直接连接到待灌田块的支管上,移动作业,转移灌区由机力牵引。节省了地埋输水管网,具有建设投入费用低、作业方便、使用可靠、操作简易等优势。已在国内大范围使用。

在重点突破棉花精密播种机械研究开发的同时,还先后研究开发出耕整地、节水灌溉、中耕施肥、田间植保、棉秆收获等新机具,形成32种新产品,实现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农机具的集成配套。大型农机具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加速了大功率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国产化进程,机具性能与进口机械相当,价格只有进口机械的30%,中国农民用得起。截止2012年累计推广各类自主研发的农机具3万余台,社会经济效益巨大。

4.拓展了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技术的应用范围:

将精量播种和膜下滴灌技术拓展至国内其他区域多种作物的机械化生产中,成功研制出玉米、蕃茄、瓜类、水稻、甜菜等作物的滴灌精量播种机,在新疆全面推广,在甘肃、宁夏、内蒙、吉林、辽宁、黑龙江及河北等省区快速推广。系列机具产业化为我国冷凉地区增粮计划的实施提供了装备支撑。

陈学庚院士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24项,其中:2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0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2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排名2),二等奖1(排名1),国家星火二等奖1(排名3),省部级一等奖5(3项排名1)、二等奖7项。获国家专利32项;获国家重点新产品9项。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首批国务院特贴专家等荣誉称号13项。陈学庚院士特别注重产学研用相结合,构建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联合石河子大学共同组建了兵团农机重点实验室,创建兵团农机推广中心,成立新疆科神农业装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此作为技术转化平台,带动相关推广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农机装备核心技术和技术服务平台,形成产业链,有力促进了新疆农机制造业的发展。

陈学庚院士扎根边疆、坚定信念、维护祖国稳定,在艰苦的基层一线为国家实现农业机械化默默奉献。尊重知识,爱惜人才,甘为人梯,在农机装备领域先后为国家培养高级科技人才20余名,其中2人获国务院特贴专家称号和新疆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1人进入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陈学庚院士的累累硕果写满了新疆广阔的土地,陈学庚院士的先进事迹传遍了神州大地。近期,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新疆考察期间接见了陈学庚院士并给予陈学庚院士高度赞赏和肯定。

我们全所科技人员要借助陈学庚院士聘请为我所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的契机,认真学习和弘扬陈学庚院士的科研精神,开拓创新,脚踏实地,扬帆远航,为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作出贡献!

相关附件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