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农副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近日,我所“农副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全省在宁中央科研院所仅有两家获此殊荣。
近年来,我所“农副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所党委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中心全体职工立足岗位、团结一致、开拓进取,以“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为目标,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规范各项工作,把争先创优精神贯穿于一切工作始终,以“中心”发展助推我所整体又好又快发展。
“全国工人先锋号”是“农副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继获得 “江苏省工人先锋号”之后的又一项殊荣,是中华全国总工会设立的表彰部门和团队等先进集体的最高荣誉称号。此项荣誉的获得是对“农副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综合能力的充分肯定,亦是对我所整体发展成果的又一高度褒奖,也充分体现了省总工会和全国总工会对三农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
先进事迹简介: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农副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职工25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7人,助理研究员11人,科辅3人,博士4人,硕士16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人,其中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岗位科学家3名,江苏省“333”学科带头人2名,农业部全国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专家3人。“中心”负责人、首席专家胡志超研究员为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机械研究室主任兼岗位专家,先后被评为“南京十大科技之星”、“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近年来,“中心”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负责完成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科技支撑计划”、“成果转化”,农业部“948”引进、“结构调整”、“行业科技专项”、江苏省“高技术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在种子加工、农产品加工、农作物收获等技术领域先后研发出20多种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装备,为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开发表重要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被SCI收录27篇,EI收录30篇,获优秀论文奖20多篇,申请国家专利5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0多项),已获授权37项。研究成果“花生机械化收获技术设备研发与示范”获“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1项、“中国农科院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种子加工成套技术装备研制集成与示范”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中心”非常注重学风建设和团队成员的创新意识、开拓进取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要求团队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争先创优和爱岗敬业意识,工作和学习中坚持苦在之先、干在之前,在完成国家项目和对外协作研发中坚持诚实守信、恪守职业道德、高质量完成好合同约定的各项任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协作单位的广泛好评。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心”团队善于做到周密计划、合理分工、有效组织、有效激励、目标管理、节点把控,定期组织团队成员就重大方案及关键技术难题开展专题研讨,组织所内外相关专家集思广益、协同攻关,营造“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实事求是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团队整体效应。
“中心”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工作。通过各种科研项目实施及与企业合作开发,团队学科领域得到不断提升和拓展,尤其是“种子加工”、“土下果实机械化收获”、“农产品加工装备”等领域的优势地位得到不断提升与巩固。在年轻同志培养方面,老、中、青优势互补、互动互进,通过自主承担课题、出国交流访问、深造学习、专业培训、广泛研讨等方式使年轻同志在科研计划、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组织实施、对外协作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逐渐炼就了一只凝聚力强、创新优势显著、能打硬仗的创新团队,在所内外和行业内获得高度认可。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农副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已成为国内农机行业公认的团结向上、富于创新、能打硬仗、成效显著的优秀创新团队。(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