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发展论坛”在深圳召开
2012年4月28日,由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农业部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共同主办的“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发展论坛”在广东省深圳市隆重召开。中国工程院汪懋华院士、罗锡文院士、陈温福院士以及全国29个省(市、区)农业科研、生产、应用和管理部门以及高等院校中从事水稻生产农机、农艺技术的8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长易中懿致开幕词。论坛分为两个单元,分别由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所长胡志超研究员以及副所长梁建研究员主持。
此次会议旨在深入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的精神,为突破制约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的瓶颈,促进农机与农艺技术融合,加快推进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在会上作了题为“创新驱动加快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的演讲。他指出2011年,我国水稻总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1%,居世界各国之首。虽然我国水稻机械化生产近年来发展迅速,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总体水平达到63%,但是种植机械化水平仅为23%,突破水稻种植机械化成为制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问题。他着重强调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研究多元化的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模式和思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在会上作了题为“东北粳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演讲。他从国家粮食安全角度对我国粳稻,尤其是东北地区粳稻种植,进行了深入分析。他预测,按照今年我国粳稻市场发展趋势,在未来五年,我国粳稻至少需增加200亿斤以上,才能基本满足国内稻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此,未来五年我国粳稻发展目标至少应达到:种植面积扩大到1.5亿亩以上、单产达到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在会上作了题为“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的演讲。从稻田耕整机械化、水稻种植机械化、稻田管理机械化、水稻收获机械化、谷物干燥机械化等6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对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重要作用的观点。他举例说明,2010年,全国稻田耕整机械化水平为85%,我国水田耕整机械多样,已经基本形成了多功能、多机型、多机具的局面,耕整地机械产品类型和功能趋向多样化,无人驾驶旋耕机、激光平地机等智能化技术与机具正逐步应用于水田耕整机械。但是,在水田激光平地技术与机具领域,我国整体水平亟待提高,我国现有多种水田耕整地机械产品机型,缺乏统一安全标准,存在着一定安全隐患,作业中侧翻“咬腿”事件时有发生,且由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使用油耗比发达国家平均油耗水平高出30%左右,作业能耗较高,智能化程度低。
在下一阶段水田耕整机械化发展思路上,要充分利用农机农艺相结合,建立和完善稻田耕整机械化生产标准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耕整作业标准和规范,建立和完善稻田耕整机械作业安全标准。同时,加大投入,开展低耗能、标准化、系列化、智能化的水田耕整机械化研究。
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国家水稻改良中心主任程式华在会上作了题为“水稻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的演讲。伴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老龄化趋势不断加深,目前,我国水稻生产受劳动力制约现象依然严重。在农忙季节劳动力短缺问题尤为突出,进而引发劳动力价格上涨,提高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益,并容易延误作业时节,这种现象绝对不容忽视。农机农艺融合是解决我国水稻机械化现存问题的关键,建议国家设立重大课题,全面解决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问题。
第二单元中,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和农机管理部门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围绕“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战略需求与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我国杂交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创新发展趋势”、“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适合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模式与技术路线”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的一系列因素,并从各自角度给出了他们的对策和建议,共同为我国下一阶段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发展建言献策。
农业部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常务副组长于林惠、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张文毅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
与会嘉宾合影
大会现场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胡志超副所长主持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长易中懿在会上致辞
广东省农业厅党组成员巡视员林果先在会上致辞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薛亮在会上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在会上做主题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在会上做主题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在会上做主题演讲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所长梁建主持
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国家水稻改良中心主任程式华在会上做主题演讲
农业部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常务副组长、江苏省农机局行业发展处处长于林惠在会上做主题发言
农业部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副组长、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张文毅研究员在会上做主题发言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系副主任李刚华在会上做主题发言
江西农科院农业工程机械研究所叶厚专研究员在会上做主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