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

农业部召开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研讨会

来源: 作者:Admin 时间:2011-04-15
【字体:

为系统解决玉米、油菜、棉花和薯类等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问题,推动建立农机和农艺技术融合发展、协调推进的长效机制,提高主要粮棉油作物机械化发展水平,4月11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和农机化管理司在山东省潍坊市组织召开了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研讨会。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刘艳、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刘宪、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处长蒋茂森等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中国工程院傅廷栋院士、刘旭院士和罗锡文院士以及农机农艺领域有关专家在会上分别就如何促进农机与农艺结合、推动农机化发展做了演讲。

宗锦耀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机化取得了较快发展,已进入中级阶段,但仍然存在较多薄弱环节。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是造成这些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农机与农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也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宗锦耀强调,关于农机农艺融合问题,今后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长效机制,要形成制度,定期进行工作联系、沟通和会商,统筹协调解决农机化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第二,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分别研究提出玉米、油菜、棉花、马铃薯等作物机械化发展的重点、目标任务,制定分阶段、分地区推进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第三,加快研发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装备。第四,完善适应机械化作业的种植技术体系。

傅廷栋院士重点分析了当前油菜种植技术对推动机械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他强调,玉米、木薯、甘蔗套种大豆可增产且能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而油菜栽培要达到低耗、高效目标,必须合理密植,这种套种、密植等农艺技术对机械化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认为,劳动力不足且机械化问题未全面解决,是我国油菜种植面积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强调了促进油菜机械化生产的重要作用。

刘旭院士在演讲中提出“要用标准化引领规模化,用规模化实现产业化,用数字化提升机械化,用机械化推动现代化”。他认为,农机农艺相融合到了关键阶段,农艺技术如果不能适应机械化,农机如果不能很好的结合农艺的需求,两者都很难发展。现阶段,农机的发展决定着农艺的发展、决定着农业的发展。

罗锡文院士从农机角度和农艺角度分别讨论农机农艺融合的方式。他认为,培育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作物品种,制定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研制适合农艺要求的农业机械,是推动农机农艺相融合的必经之路。为更好的推动农机农艺融合,他提出建立农业部领导的农机农艺融合体制,定期或不定期专题讨论我国农业生产的农机农艺融合的问题;充分发挥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作用,在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中加强农机农艺融合;选择若干典型作物进行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广。

应邀参加会议并作专题发言的还有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玉米、油菜、棉花、薯类作物首席科学家和机械功能研究室主任。包括玉米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研究员,机械研究室主任张东兴副院长;棉花体系首席科学家喻树迅所长,机械研究室主任周亚立研究员;油菜体系首席科学家王汉中所长,设施与设备研究室主任吴崇友主任;甘薯体系首席科学家马代夫副所长,马铃薯体系机械研究室主任吕金庆研究员等。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站长刘敏、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朱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树君等专家也出席会议并参加了讨论。

刘艳副司长为大会作了总结发言,她充分肯定了会议取得的成果,指出播种和收获两个环节是农机农艺融合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会后必须加大力气去落实;应建立统一的种植制度和标准,实现标准化农业,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的试验站可以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梳理出一些农机农艺成功结合的典型,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此外,因农机作业质量对农作物产量有较大影响,应加大农机手的培训。

本次会议由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棉花研究所、油料作物研究所、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长易中懿和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刘宪主持了会议。

相关附件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