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大蒜联合收获技术装备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0年5月25日至29日,胡志超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一行9人在我国大蒜主产区—江苏省邳州市开展大蒜联合收获机田间性能试验,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学院院长尚书旗教授、山东省农机推广站站长董佑福研究员等数十名“根茎类作物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提升与装备优化研究”行业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科研人员参加了现场观摩。
大蒜是我国重要的特经作物和出口创汇产品,近年来更是备受广泛关注。大蒜因其特殊的生理性状(根长、土潮、易损)和收获工艺要求,其机械化收获难度较花生等其它浅土型土下果实收获还要大。我国大蒜收获机械化收获技术目前还十分落后,仍以人工收获为主,仅极少数地区采用了挖掘犁或挖掘机,联合收获仍为空白。人工收获存在着用工多、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综合费用高(雇工收获费用已高达450-600元/亩)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大蒜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我所在系统消化发达国家土下果实机械化收获技术和总结我国大蒜生产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承担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根茎类作物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提升与装备优化研究”的规定研发任务,通过潜心研究与持续创新,研发出可一次完成挖掘、输送、清土、取果、集果等作业工序的大蒜联合收获技术装备。该设备系以4HLB-2型花生联合收获机为公用技术平台,其果秧分离装置等作业部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花生、大蒜不同收获需要实现快速转换,从而有效提高机具利用率和降低作业成本。邳州试验表明,该设备有效解决了大蒜机械化收获中长期未能得到有效攻克的伤蒜率高、蒜梗长度不一致、秧蔓缠绕等技术难题,研发的自动对齐双支撑蒜秧分离技术和创制的蒜果复式夹持自动排序对齐蒜秧分离机构,能有效降低大蒜损伤率、提高蒜秧分离效率和蒜梗整齐度。目前,该设备已申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该研发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为开发先进适用的国产化大蒜联合收获设备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副产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