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曾研制出世界首台插秧机(转金陵晚报2009-4-9A叠3版)
世界首台插秧机南京造
几千年来,人类都是弯着腰插秧,直到第一台机械化插秧机诞生后,人类才从繁重的插秧活中挺直起腰来。
让这个幻想成为现实的,正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的)第一台获推广的机械化插秧机。它的诞生地就在南京。这种笨重的插秧机甚至还获得一种殊荣——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各国。
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下面简称南机所)的大事记里清晰记载着它的“简历”。而七旬老人、国内知名插秧机专家袁钊和就是插秧机的发明人之一。
用牛拉的插秧机
袁钊和说,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下定决心,要改变几千年来人们弯腰插秧的辛苦。
从1953年开始,水稻插秧机的研究就被列为正式的科研项目。不过,当时,水稻插秧机在国内外都是一项空白,研究工作要从头做起。
跟耕地相比,插秧的工作程序复杂多了。
首先要分秧,然后要插秧。分秧插秧都是个技术活,既不能伤着秧苗根部,还要保证秧苗插在田里立直不倒,否则不能存活。铁制的机器插嫩苗,在当时认为是不太可能的。
“我们要发明的机器,必须是要做到像人手一样能分苗,能插稳,还要不伤苗的。”袁钊和说,面对这个问题,研究人员犯难了。后来,是一把梳子让他们产生了灵感。木梳一梳,头发就能梳得整整齐齐。
那么,能不能把插秧的工具设计成梳齿形状呢?
灵感一闪后,随后的过程就显得非常顺利。他们立刻设计出了梳齿状的秧爪。第一次用这种秧爪插秧的时候,虽然秧苗插得还有些歪歪扭扭,但毕竟成活了。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1956年,他们终于发明了第一台畜力插秧机。
这是一架用牛拉的半机械化插秧机,牛在前面走,插秧机就一路插下秧苗。插秧机是铁、木结构,它的构造比较复杂,由秧箱、钢丝廉、秧箱底座、秧爪、机架、秧苗调节杆及操纵杆等几个部分组成。
按正常运作,一人每天能插秧0.5亩,而这种畜力插秧机一天能插秧10亩左右,比人工插秧的效率不知提高了多少倍。
插秧机成为国礼
随后几年,袁钊和他们又对插秧机的各个方面加以改进。1959年,在不断改进后,他们研制成功了“南-105B”型号的水稻插秧机,能自动送秧、分秧,日插秧20-25亩左右。这台笨重的大家伙一出来,就受到世界瞩目。
自1959年冬天开始,日本、英国、印度、意大利、朝鲜、巴西、菲律宾、苏联、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缅甸等国的首脑、政府官员和专家陆续来华,参观南机所研制的水稻插秧机。
当时,刘少奇、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时,也纷纷将南—105B型水稻插秧机作为礼物赠送。
根据记载,1959-1961年期间,我国政府还先后向苏联、匈牙利、朝鲜、越南及摩洛哥等国各赠送了1台南—105B型水稻插秧机。
第一台机动插秧机诞生
用牛拉的水稻插秧机只能算是半机械化的,研究人员接下来要做的是机动的水稻插秧机。
1964年,南机所研制出了独轮自走式的机动水稻插秧机,被命名为“南-105E”。
这部机器启动了发明机动水稻插秧机的高潮。1967年,南机所研究出了“东风-2S型机动水稻插秧机”。这和以前的畜力插秧机不同。畜力插秧机是以船板为承载浮体,支承机器的全部重量,一般不设行走装置,作业时由畜力牵引,使船板在泥面滑行。但机动插秧机设置了行走装置,包括驱动轮、导向轮和陆地运输轮等。因为水田里非常泥泞,为了减少阻力,研究人员采用了独轮装置。
就这样,中国第一台完全机动的水稻插秧机在南京诞生了,并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在1970-1980年这十年时间中,全国推广了20-30万台“东风-2S型机动水稻插秧机”。
当然,如今无论是南—105B型水稻插秧机,还是东风-2S型机动水稻插秧机,技术都已经落后了。但是,这两台插秧机曾经作出的贡献,始终没有被人忘记。
几年前,这两种型号的插秧机样机就被小心翼翼地运送到了位于浙江余姚的中国农机博物馆,被永久保存了。
(金陵晚报记者钱建芬通讯员夏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