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政策

政府政策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旋耕机械分会» 政府政策

旋耕机通讯2014年第3期

    发布日期:2014-06-17 03:42:18  上传:【返回列表】【大】【中】【小】【关闭窗口】

协会工作

关于要求企业提供2013年产品生产完成情况的通知

旋耕机械各生产企业:

多年来,根据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的要求,旋耕机械分会秘书处一直负责编写《中国农业机械年鉴》中的旋耕机械行业部分。《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是记载我国农机工业和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的一部史册,也是一部权威性的工具书,为国内外了解农机行业各类信息作出了巨大贡献。此书国内外公开发行。在此感谢旋耕机械生产企业多年给予的大力支持。

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请贵单位继续在百忙中将2013年的旋耕机(包括旋耕联合作业机、秸秆还田机)及旋耕机械配套件的生产、销售和企业目前的基本情况提供给我们,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请有关单位认真填写,并于620日前填写好以下4项有关数据寄旋耕机械分会秘书处。

12013年完成的旋耕机械(配件)或其它产品的资料;22013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新产品开发情况;32014年计划生产产品型号、数量和出口情况;4、对外合作、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情况。

统计表格填好后,可通过邮寄、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反馈给我们。

地址:南京市玄武区柳营100号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旋耕机械分会;

联系人:杨正梅  胡进鑫;         邮政编码:210014

  话:025-84346220 84346221; 传    真:025-84346220 84346221

E-mailnjjzy2189@sina.com

另外,随时欢迎你们提供企业的生产、开发等有关信息材料,以便于协会向国内有关报刊及广大用户宣传、推广。

附件:旋耕机械(配件)2013年生产完成情况统计表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旋耕机械分会

 二○一四年五月二十五日

附件

旋耕机械(配件)2013年生产完成情况统计表

(共2页)

2013

主要产品名称、型  

生产数量

(台、件)

销售数量

(台、件)

总产值

(万元)

销售收入

(万元)

利税

(万元)

出口数量

(台、件)

出口收入

(美元)

国内主要市场(省、市、区)

2014年计划生产的产品型号

2014年计划生产数量(台、件)

2014年计划出口数量(台、件)

全厂职工数

管理人数

企业全称

邮政编码

详细地址

企业性质

传真号码

企业网址

电子邮件

负责人姓名

固定电话

手机

与协会联系人

  

固定电话

手机

科技成果及新产品(新产品及其性能特点、获得专利情况等)

对外合作、基本建设及技术改造情况

关于缴纳2014年度会费的通知

有关会员单位: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旋耕机械分会是大家共同的组织,她的兴衰与每个会员单位息息相关。多年来,旋耕机械分会的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是和各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分不开的,在此,我们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分会工作的会员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新的一年希望全体会员单位继续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即日起请各会员单位根据自己会员类别,按照《协会章程》里所规定的数额(长单位2000元、 理事单位1500元、会员单位1000元)及时交纳2014年度会费。由于会费发票总会统一管理,原来分会帐号取消,现在会费收取方式主要是现金现场收取或者邮局汇款,收款后即开发票。

    邮局汇款: 邮政编码:210014

    址:南京市玄武区柳营100

收款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旋耕机械分会

   

    电话传真:025-8434622084346221

如有企业必须要银行转账,可直接转总会账号,但是必须在汇款项目一栏中注明是“旋耕机械分会会费”,总会收到款后也好明确事项入账。另外请企业汇款后并同时告知“旋耕机械分会秘书处”备案。

银行汇款: 总会开户行:工行北京大屯路支行

           总会账号  0200244509200053797

          收款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

        (汇款项目中注明“旋耕机械分会会费”)

特此通知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旋耕机械分会

                                 

二○一四年五月二十五日

 我分会参加总会工作会议

旋耕机械分会杨正梅秘书长201433-4日参加了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在浙江省横店镇召开的2014年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分支机构(省协会)工作会议。

会议内容多,时间安排紧凑,首先由16家分支机构向大会作2013年工作总结、2014年计划安排和关于行业形势的工作汇报。另外风能设备分会和三家省级协会向大家介绍了各自在开展行业工作方面的经验和体会。总会宁学贵副秘书长通报了2014年协会重点工作计划,行业工作部党东民副主任介绍了总会与分支机构(省级协会)关于信息资源共享的初步意见。最后会议讨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分支机构管理的若干意见。

会议上,总会表彰并授予风能设备分会(风力机械分会)、企业管理委员会、旋耕机械分会为2013年度先进分支机构,陈志会长为三个分会颁发了证书并给个人颁发了奖金。

最后陈志会长作了总结性发言,总结了一年来协会各方面的工作,充分肯定了各分支机构在协会整体工作中地位和作用。特别赞扬了风能设备分会、企业管理委员会、旋耕机械分会、零部件分会、标准化委员会等分支机构在工作中表现出富于创新、勇于挑战的精神风貌。同时陈会长对2014年分支机构的工作提出了指导性建议。要求分支机构:一是要依靠挂靠单位的支持。二是要有专职人员和有责任心的人干。三是一定要了解企业的需求。四是行业要活动,要有新意。五是要加强协调。

这次会议大家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不仅全面总结了各分支机构协会一年来的工作,还共同谋划了2014年协会的发展蓝图,大大增强了协会各分支机构之间的凝聚力。

 

综合信息

农业部发布2014年农机化主推技术

34,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介发布2014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通知》(农办科〔20149号),发布了2014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其中主推的农机技术有12项(见附件)。

通知要求,各地农机化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大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组织专家、技术指导员,在关键农时、关键环节集中开展农机化主推技术的示范展示和培训,指导农机合作社、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及广大农民推广应用。同时,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广大农民应用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意识。

附件:201412项农机化主推技术

一、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

1.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

2.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

二、小麦机械化生产技术

1.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机械化生产技术

2.稻茬麦机械化生产技术

三、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

四、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

1.机械化种植技术

2.机械化收获技术

五、棉花机械化生产技术

1.棉花播种机械化技术

2.机械化采棉技术

3.机械化残膜回收技术

4.机械化采收籽棉预处理技术

六、花生机械化生产技术

1.麦茬全秸秆覆盖花生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

2.半喂入花生联合收获技术

七、甘蔗机械化生产技术

1.甘蔗联合种植机械化技术

2.甘蔗中耕施肥培土机械化技术

3.甘蔗切段式机械化收获技术

八、保护性耕作技术

1.东北垄作区(含东北水田区)

2.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区

3.西北黄土高原区

4.西北绿洲农业区

5.黄淮海两茬平作区

6.南方水旱连作区

九、土壤深松机械化技术

十、高效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

1.喷灌技术

2.微灌技术

3.渗灌技术

十一、草原复壮机械化生产技术

1.牧草切根复壮机械化技术

2.牧草切根施肥补播复壮机械化技术

3.牧草马莲碎根复壮机械化技术

4.牧草狼毒剔除复壮机械化技术

十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

农业部暂停17家企业22款产品农机购置补贴资格

54,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印发《关于暂停部分农机产品农机购置补贴资格的通知》(农机产〔201457号),根据国家质检总局质量抽查公告和2014年农业部归档产品公示情况,经研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暂停17家农机生产企业的22款产品农机购置补贴资格。

通知决定,暂停2013年国家质量监督抽查结果为“不合格”的14款农机产品补贴资格。20131129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关于公布201336种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的公告》(2013年第159号),其中,河北雷肯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等14家农机企业生产的6款玉米联合收割机、5款潜水电泵和3款杀虫灯产品存在不合格项目,抽查结果被判定为“不合格”。

通知决定,暂停涉嫌虚假申报归档信息的8款马铃薯收获机补贴资格。近日,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组织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开展2014年度全国通用类和部分非通用类国家支持推广目录中农机产品统一归档工作,并将归档情况进行了公示。公示期间,有群众举报反映定边县农鑫农林牧机械用具研制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农机企业生产的8款马铃薯收获机不属于薯类联合收获机。农机化管理司组织有关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进行了核实,确认上述3家农机企业生产的8款马铃薯收获机不满足薯类联合收获机的相关要求,初步判定相关企业存在虚假申报归档信息行为,且公示期内未主动申请更正。

通知决定,为确保补贴机具质量,维护农机产品统一归档工作的严肃性,从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暂停上述产品农机购置补贴资格。2013712日,因自走式玉米收割机致伤致残农民事件,农机化管理司已经暂停了河北雷肯农业机械有限公司4YH2A1型自走式玉米收割机补贴资格,暂停决定仍有效。

我国农机质量投诉总体呈下降趋势

据全国各级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统计,2013年接收农机用户对各类农机产品的质量投诉1531件,较2012年的1874件减少了18.3%,较2011年的2446件减少了37.4%,我国农机质量投诉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但玉米收获机和大中型拖拉机两类产品仍是投诉的热点。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共接收农机用户对各类农机产品的质量投诉1531件,受理1465件,其中联合收割机投诉812件,占受理投诉总量的55.4%,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拖拉机投诉384件,占受理投诉总量的26.2%,较上年下降8个百分点;其他类机械投诉269件,占受理投诉总量的18.4%

目前,全国农机管理系统已设立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2358个。2013年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共处理完毕1417件,结案率96.7%,为农机用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062余万元。

2013年农机质量投诉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玉米收获机占收获类机械投诉比例较大。在联合收割机投诉812件中,玉米联合收割机投诉716件,占88.2%。投诉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作业效率低、故障率高、可靠性差,易发生割台和升运器堵塞、剥皮辊损坏,部分产品的收获损失率、破碎率较高等。主要原因是近年来玉米收获机市场持续火爆,部分企业存在“重产量、轻质量”的倾向,盲目扩张销售领域,而售后服务跟不上,当机具出现故障时,农机用户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三包”服务。而小麦、水稻等谷物收获机械的技术趋于成熟,农机用户在使用上也较为熟练,其投诉量逐年下降。

二是大中型拖拉机仍是拖拉机类投诉的热点。大中型拖拉机的投诉369件,占2013年拖拉机投诉总量的96.1%,与上年比例相当,仍是拖拉机类投诉的热点。大中型拖拉机投诉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发动机、变速箱、离合器、液压系统等方面,其中发动机动力输出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此外售后服务和配件供应不及时,也是投诉反映较多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大中型拖拉机技术含量较高,部分企业在设计能力、生产条件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生产要求,以及对购机用户在使用、维护、保养等方面的技能培训不到位。

三是集体投诉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中消协农机质量投诉站2013年受理了10人以上农机用户投诉案件7件,5人以上农机用户投诉案件12件,3人以上农机用户投诉案件24件,共计43件,较2012年的29件相比增长了48.3%。主要原因是个别企业急于开拓新型机具市场,将不成熟的产品大量推向市场,产品性能不过关,售后服务不及时,零配件供应不足。此外,还有部分农机户在从众心理因素驱使下参与了集体投诉。

热点观察

农财两部就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答记者问

——简政放权 改革创新 突出重点 强化监管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中央1号文件精神,本着“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务实高效”的原则,在总结试点经验、深入开展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2014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为详细了解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关情况,近日记者专题采访了农业部、财政部有关负责人。

记者: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情况如何?

答:2013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17.5亿元,比上年增加2.5亿元,共补贴购置各类农业机械约594.6万台(套),受益农户达到382.8万户,为粮食生产“十连增”、农民增收“十连快”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推动农机总量较快增长和结构持续优化,有力提升了农业技术装备水平。预计2013年全国农机总动力将超过10.6亿千瓦,同比增长3%。重点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大型化、复式化、配套化趋势明显。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保有量预计分别达到531万台、826万部,同比分别增长9.5%8.2%。水稻插秧机、联合收获机预计分别达到60.6万台、144.5万台,同比分别增长18.1%13%;玉米收割机预计达到28.9万台,同比增长23.8%

二是加快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预计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9%以上,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小麦机收率超过92%,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机播水平达90.8%;水稻机械种植水平预计超过35%,同比提高约4个百分点;玉米机收水平预计超过49%,同比提高约7个百分点;油菜、花生、马铃薯、棉花、甘蔗等作物机械化取得积极进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机收水平超过62%

三是培育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激活了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发展活力。2013年全国农机合作社数量预计达4.1万个,增幅连续三年超过20%。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蓬勃发展,推进了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推动了农业技术集成应用、农业节本增效和土地规模经营,激活了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发展活力,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激发农村有效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农机工业快速发展。2013年直接拉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入548亿元,促进了农机工业产销两旺,全国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79.8亿元,同比增长16.26%,高出全国机械工业行业平均水平2.42个百分点。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哪些改革措施?

答:近年来,农业部、财政部始终把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一手抓实施、一手抓监管,特别是围绕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遵循“制约行政权力、加强社会监督”的原则,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加密加严管理措施,确保了补贴政策科学高效规范廉洁实施,受到了广大农民和农机企业的欢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精神要求,2014年遵循“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改革创新力度,最大限度简政放权,切实发挥市场作用。

一是不设立资质条件,进一步发挥生产企业确定经销商的自主权。由农机生产企业自主设定资质条件,自主确定补贴产品经销商,但已列入黑名单的经销企业和个人不允许经营补贴产品。按照“谁确定、谁负责”的原则,农机生产企业负责督促补贴经销商守法诚信经营、强化售后服务,并对经销商违法违规行为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农机生产企业确定经销商后,也不再报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备案,省、县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只负责汇总公布并监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补贴经销商。

二是积极稳妥地开展补贴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为推动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和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促进农机化科技创新,2014年选择1个省进行补贴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即:在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内,除被明确取消补贴资格的农机产品外,符合条件的购机者选购国家或省级支持推广目录外的产品,也可申请补贴。

三是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简化手续。为简化程序,减少农民往返奔波,2014年在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中明确,补贴对象先申请补贴再购机还是先购机再申请补贴,由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结合实际自主确定。

以上措施,既体现了简政放权和改革精神,也是对社会各界意见的回应,通过各地积极试点、稳步推进,并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操作办法,相信会取得预期效果。

记者:2014年补贴机具种类范围有哪些变化?在突出补贴重点方面有什么新举措、新要求?

答:为保持补贴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014年全国农机购置补贴种类范围不变,仍为12大类48小类175个品目。各省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在农业部确定的175个品目中,缩小范围,选择部分农业生产急需、农民需求量大的品目,作为本省域内中央财政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对于价格较低的机具可以不列入补贴范围。

考虑到各地特色农业发展需要,今年继续允许各省在上述175个品目外,可在12大类内自行增加不超过30个其他品目的机具列入中央资金补贴范围。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廉政风险,各地应严格控制自选品目数量,具体品目可按照“有进有出”原则,进行适当调整,所有自选品目须向农业部备案。

为加快推进主要粮经作物农机化生产薄弱环节突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倡有条件的省份选择部分粮食生产耕种收及烘干等关键环节急需的机具敞开补贴,满足省域内所有农民的申购需求。因补贴资金规模所限当年未能享受到补贴的申购者,可在下一年度优先补贴。

鉴于一些省内各县补贴需求不同,今年不再强调省域内补贴种类范围保持一致,明确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可结合本省实际,分区域确定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县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不得随意缩小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如确需缩小范围,应由县级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提出方案,并报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审核。

记者:是否继续实行定额补贴?如何确定补贴额?

答:2014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继续实行定额补贴,即同一种类、同一档次农业机械在省域内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通用类农机产品最高补贴额由农业部统一确定;纳入多个省份补贴范围的非通用类农机产品最高补贴额由农业部委托牵头省组织,有关省份参加共同确定;其他非通用类和自选品目农机产品补贴额由各省自行确定。不允许对省内外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实行差别对待。

补贴额的确定应遵循“分档科学合理直观、定额就低不就高”的原则。测算每档次农机产品补贴额时,总体应不超过此档产品近三年的平均销售价格的30%,重点血防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及植保等大田作业机械和四川芦山、甘肃岷县漳县地震受灾严重地区补贴额测算比例不超过50%。严禁以农机企业的报价作为平均销售价格。相邻省份应加强沟通、相互协调,防止出现同类产品补贴额差距过大。

中央财政资金单机最高补贴额保持不变,一般机具单机补贴限额不超过5万元;挤奶机械、烘干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2万元;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大型联合收割机、水稻大型浸种催芽程控设备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5万元;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25万元;甘蔗收获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20万元,广西壮族自治区可提高到25万元;大型棉花采摘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30万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提高到40万元。

记者:2014年的补贴对象如何确定?

答: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对象为纳入实施范围并符合补贴条件的农牧渔民、农场(林场)职工、农民合作社和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在确定补贴对象时,不得优亲厚友,不得人为设置购机条件。县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负责补贴指标确认通知书审核,经与同级财政部门联合确认后,交申请购机补贴农民。补贴指标确认书和政策告知书不得明示生产企业和具体产品等信息。在申请补贴对象较多而补贴资金不够时,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公开摇号等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确定补贴对象。对已经报废老旧农机并取得拆解回收证明的补贴对象,可优先补贴。

对每一个补贴对象年度内享受补贴购置农机具的台(套)数或享受补贴资金总额应设置上限,具体由各地结合实际自行确定。补贴对象可以在省域内自主选机购机,允许跨县选择经销商购机。

记者:2014年在补贴资金兑付方式创新试点方面,有什么新举措?

答:今年将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实行“全价购机、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兑付方式创新试点。购机款由农民与农机产销企业按市场规律,自主商议、自行确定。

农业部、财政部规定,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全价购机、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资金兑付方式的省份,2014年要继续巩固完善;已经在部分市县开展该试点的省份,要在全省范围内试行;尚未开展该试点的省份,要选择部分市县或在全省范围内试行;确实不具备试点条件的,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应报请农业部、财政部审核。

为确保试点取得预期效果,要求各地认真调研,周密考虑,科学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试点方案。对于试点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资金结算进度慢、农民筹资难等问题要有应对预案,妥善解决。为缓解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筹资压力,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应积极协调当地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服务,对符合条件的购机者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要切实加快补贴资金兑付和结算,补贴启动实施后农机化主管部门至少要按月提交相关资料,财政部门至少按月组织兑付和结算工作,确保兑付和结算进度高于时序进度。同时,鼓励企业与农民自主议价、自主商定付款方式。

记者:2014年补贴信息公开方面有哪些要求和措施?

答: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农办机〔201133号)要求,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要广泛深入宣传补贴政策,及时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宣传册、明白纸、挂图等形式,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信息公开到村,宣传到户到人。

省、县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主动公开所有可以公开的补贴资料、文件等信息,严禁对外公布购机户的通讯方式、身份证号码和银行帐号等个人隐私信息。县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把补贴政策实施情况列入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目录,将享受补贴情况作为村务公开的内容。要严格执行公示制度。在补贴资金兑付或结算前,须公示受益对象信息,公示环节设置的次序和次数由各省确定。对价格较低的机具可将购机与公示同时进行。

在年度补贴工作结束后,县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以公告的形式将所有享受补贴的农户信息和县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情况报告在县级人民政府网站或农业(农机)部门网站(页)上公布,并确保5年内能够随时查阅。2014年年底前,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须按规定开通完善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专栏,及时全程全面公开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农业部将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信息公开工作开展情况列入延伸绩效管理考核内容,按季度抽查并通报抽查结果,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也要定期对市县组织抽查并通报结果。

记者:2014年如何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监管?

答: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要全面履行监管职责,把《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监管工作的通知》(财农〔201117号)、《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农机发〔20132号)等要求落到实处。

省、地两级农机化主管部门监管工作的重点是组织协调、培训指导和督促检查县级农机购置补贴监管工作的落实。要不定期地组织明查暗访,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曝光,及时处理,把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及时逐级上报发现的违法违规违纪问题;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将督导检查情况和对各类违规违纪案件的查处情况及时报农业部、财政部及驻农业部纪检监察机构,农业部每年向社会集中公布两次。县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在补贴资金兑付和结算前要完成机具核实,特别是对补贴额较高和供需矛盾突出的重点机具要组织逐台核实,做到“见人、见机、见票”和“人机合影、签字确认”,逐台核实的机具范围和机具核实方式由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确定。农机鉴定机构要规范鉴定行为,严把鉴定质量关。

各级特别是基层财政部门要主动参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具体实施工作,在补贴资金使用管理、补贴对象和补贴种类及补贴产品经销商确定、农民实际购机情况核实等方面,积极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就地就近实施监管优势。县级财政部门要会同农机等有关部门,按照不低于购机农民10%的比例,对农民购机后实际在用情况进行抽查核实,并将抽查核实及处理情况上报省级财政部门、农机化主管部门。省级财政部门应督促和指导基层财政部门做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监管工作。

地、县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对农民投诉多、“三包”服务不到位、价格虚高、采取不正当竞争、出厂编号及铭牌不规范等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并报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应对有关农机生产企业或经销商进行约谈告诫,提出整改意见,对整改不力的可暂停或取消补贴资格。对于存在降低配置、以次充好、骗补套补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产销企业,要按规定取消经销补贴产品资格或补贴产品的补贴资格。

记者: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已经试点了两年,今年是否继续推进?还将开展哪方面试点?

答:2013年在山东等11个省(区、市、垦区)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全年共报废老旧农机超过1.5万台,有力地促进了农机装备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为巩固试点成果,根据2014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继续在山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新疆、宁波、青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操作办法参照《2012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实施指导意见》(农办财〔2012133号)执行。同时,要求各试点单位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完善操作办法,进一步提高农机手参与报废更新的积极性。

结合全国农机深松整地工作实际,今年还将在东北地区和华北适宜地区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试点,具体操作方法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398号)执行。

农机化视点

中国农机工业进入管理红利时代

作者:李明明

近年来,中国农机工业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到2012年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工业总产值达3382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农机制造第一大国;另外,我国3大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也是连年增长,到2012年已达到57%。是什么因素支撑了中国农机工业的连续高速增长?未来能否继续维持高增长?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辉煌的黄金10

2004年《农机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是中国农机行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与“跨区机收”、“农机购置补贴”等事件共同开启了一个农机化新时代。10年前,中国像样的农机产品也就大中拖和联合收割机,大中拖产品中铁牛55、上海50和东方红履带拖就算是比较先进的,迪尔公司也才刚刚向中国市场导入720拖拉机产品;15年前,中国一拖引进了菲亚特技术并成立大轮拖办公室,开始自主研发80系列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产品就是新疆2、背负式联合收割机,主要品牌包括新疆、桂联、向明、大丰王、双箭王等。

但是,今天的中国农机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中拖热销机型已经是100~120系列,主流联合收割机喂入量也已超过4kg/s,自走式玉米收获机、轴流式履带收割机、高速插秧机等产品早已普及。近些年,我国农机产品不仅在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而且社会化生产也取得重大进展,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配套体系,过去所有关键零部件基本上都要企业自制,现在则基本实现了专业化生产。以收割机传动系统为例,过去的齿轮箱传动基本被专业化厂的HST(静液压系统)所取代。

总结过去十几年中国农机工业的高速发展,如果用形象的数字表达,那就是2012年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工业总产值达3382亿元,连续6年保持20%左右的增速,我国已成为全球农机制造第一大国。之所以能持续10多年高速发展,大致可以总结为3个方面的红利因素,政策红利、技术红利和成本红利。

一是政策红利,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拉动了中国农机工业持续快速增长。20042012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补贴资金744.7亿元,带动地方和农民投入2187.9亿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2272.6万台(套),受益农民达1822.5万户,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累计提高了24.5个百分点,相当于之前35年的增幅之和,有力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实现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增收“九连快”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技术红利,10年前中国农机行业主流产品就是小麦收割机、农用运输车和中小型拖拉机,与欧美主流农机产品技术水平相差几十年。正是由于中国农机产品的技术起点很低,需要的技术都是国外成熟的、过时的技术,所以买技术很容易,能很方便地从外部得到技术,跨越了自主研发的过程。经过引进、模仿和简化创新,中国农机产品技术水平得以迅速提升,同时也驱动中国农机工业连续高速增长数十年。

三是成本红利,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等在过去几十年都非常低廉,致使中国农机产品在东南亚、非洲,甚至在欧美都有较强的竞争力。低成本为中国农机工业带来的竞争力,首先是企业的低成本优势,竞争力很强;其次是对外资吸引力大,跨国公司是全球配置资源,要选择在成本最低的地方生产,纷纷来投资建厂,对于中国农机产业链整体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中国农机工业和农机化的迅速发展,上述3大红利正在逐步消退。其中,政策红利虽然仍将长期存在,但现在已经开始显现边际效应,有的省区出现补贴指标用不完的情况,而且农户的购机行为越来越理性。可以预期,未来政策红利仍将发挥作用,但不会再有过去10年那种强烈的刺激作用。技术红利也在逐步减弱,以拖拉机传动系统为例,机械式换挡很容易就升级到同步器换挡,还没有听说有哪家企业在同步器研发方面有什么难以突破的技术障碍,但是要升级到动力换挡、无级变速就比较难,我们没有这些技术,自主研发又受限于自身的技术实力,而且这些技术都是欧美主流技术,想购买就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要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或购买、或合作、或自主研发,都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成本红利基本已经消失,一方面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大大压低了企业的利润和竞争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 “收入倍增计划”,未来10年企业用工成本将有可能会大幅增长。另外,燃油、钢材等原材料价格长期高企,也看不到大幅下降的希望。

管理红利时代来临

随着“政策红利”、“技术红利”和“成本红利”优势的逐渐退潮,中国农机工业的持续发展将不得不依赖于每一个企业,尤其是规模企业的效率提升,以及企业管理的职业化转型。只有当大多数企业主动实施管理职业化转型后,中国农机工业才有可能收获“管理红利”,实现下一轮可持续的高速发展。

从管理学来看,所谓“管理红利”,是指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通过管理水平提升而获得的企业效率提升。企业从无到有,且规模不断扩张,管理方式从粗放向精益转型的时期,企业的效率能够得到快速提升整个行业、整个国家经济也将得益于“管理红利”而获得可持续的发展。管理专家称,要实现管理红利的基本途径有3条,第一,企业通过明确战略方向收获管理红利;第二,企业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和管控方式收获管理红利;第三,企业通过引入最佳管理实践收获管理红利。

从管理专业来看,有很多的方式和方法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也有很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无数的讨论和分析,本文仅从农机行业进行分析。农业机械杂志社社长刘振营曾说,中国的企业管理,尤其是农机企业的管理就是家长制,大家长管小家长,最小的家长管员工。以这种现状和水平,要想赶上欧美发达国家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管理是中国农机企业的一大短板,之前我们一直在讨论的技术和资金瓶颈,其实只要管理到位,技术和资金瓶颈完全是可以突破的。

正是由于在管理理念、管理机制上的差距,使得中国本土农机企业具备“管理红利”的优势,通过管理水平的上升能带动企业效率、效益的持续增长,推动整个农机行业持续高速增长。

像东风农机、常发集团和五征集团,再加上中国一拖、福田雷沃等企业构成中国本土农机企业的中坚,他们都有非常好的发展机制,也是未来中国农机发展的希望。之前,农业机械杂志社记者采访东风农机董事长宣碧华,他表示过去8年,东风农机通过改制等措施实现了进入中国农机行业第一方阵,未来8年,东风农机将通过管理提升等措施争取进入世界农机行业第一方阵。这个目标看似遥远,但却是可以预期并可以达到的,在家电、汽车和工程机械等领域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如果我国本土农机企业能在管理这块短板上找到适合自身的提升方法,相信很快就会成为世界农机工业的重要一员。

此外,中国农机企业中还有一大批中小规模的家族企业,他们是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产品技术创新的源泉。但是,有不少家族企业在规模小的时候发展势头不错,一旦发展壮大、开始规模盈利后就会出现各种问题,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应该说,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多数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有矛盾,就要分家,必须提升管理水平,用现代企业制度来规范企业运营。

在国外,几乎所有的农机企业都是从家族作坊开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改制,然后再迅速发展,而那些拒绝改制的企业最终要么被收购、要么就破产。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欧美主流农机制造商都是从家族企业开始的,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

当前,整个社会有一种金融控制产业的趋势,在农机行业的典型案例就是美国爱科集团,爱科控股了很多家农机企业,像维美德、芬特、福格森、挑战者等都是其旗下子品牌,而在中国爱科则刚收购了大丰。爱科的成功就在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资本可以投资某个产业,但不一定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这个产业,完全可以通过职业经营团队来运营,这就是职业化管理。

目前,在中国农机行业不仅外资农机巨头在加速进入,农机行业外的资本也在加速进入,他们不仅给行业带来竞争,也会把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文化带进来。外行业企业的优势在于资金、理念和管理,不足在于技术,但是又通过合资合作很好地解决了技术问题。应该说,中国农机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管理提升势在必行。

对于中国本土农机企业而言,应该多学习外资企业的经营理念。以迪尔为例,其管理体系就非常有效,没有急功近利,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看到眼前的钱不是自己的绝对不去捡。虽然近期看效率可能比本土企业低,但长期来看效率却非常高。像迪尔、久保田这样的外资企业在研发新产品过程中,一定要把产品做到自己放心才会上市销售,绝不让用户做试验,这正是目前中国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经营理念上的最大差距所在。很多本土企业,推出产品就销售,想的是先赚到钱再说,这也是没有企业文化根基导致的。本土企业的这种做法,最终的结果就是距离成功还差一步,用户得罪了、市场丢了、财富耗尽了,眼看着成功从眼前消失。

应该说,对比中外农机企业之间的差距,除了技术水平之外,最明显的就是管理,也就是说中国农机企业在软实力上还有很大差距。基于此,我们能认定未来10年将是中国农机企业享受管理红利的时期。当然,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幸运地享受管理红利带来的发展机遇。如果说前面的三项红利是普惠制的话,本次管理红利则是差别对待。这需要企业转变观念和发展模式,具备长期的战略规划和战略意识,真正从科学管理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享受到这次红利否则不但不会享受到红利,还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新时期的发展思路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高元恩名誉会长曾说过,未来一二十年仍将是中国农机工业飞速发展的时期,将迎来新的10年,甚至20年高速发展期。但是,中国农机工业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不断改进,才能继续前行。

当前,中国农机行业已经到了必须重新思考如何进一步发展的时候,3大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已经基本完成,应该着手经济作物机械化。国际农机巨头,迪尔公司已经开始在中国尝试推广其棉花、甘蔗等全程机械化产品。国内各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也已开始进行经济作物机械化装备领域的研究。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还很低,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要有上千种机械。凡是种植面积超过500万亩的作物就有必要研制专用收获机械,未来10年,林果菜蔬业和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都将会有大发展,但是难点是山区机械化。

在科研方面,中国农机行业还存在很大的问题,科研单位、科研人员不专心搞科研,而是都在跑项目,呈现出科研项目商品化的趋势,即便是已经研发成功的科研项目能实现产业化的也比较少,未来必须要产学研用相结合。尤其是制造行业涉及到材料、工艺等多个领域,而这些都是中国的短板,尤其是基础学科更是欠缺。科研项目除基础研究外应该改审批制为奖励制,研发成功新产品或产品有社会效益后国家才给予奖励。

近两年,国内农机企业在装备制造等硬件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像中国一拖、常发集团等一大批企业都进行了大量的设备投资和技术改造,很多企业也因此尝到了甜头,生产制造的零部件在标准化、互换性方面取得突破,在售后维修服务中直接换件就能立刻解决问题。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朱良副站长告诉记者,他预计10年后中国农机制造水平基本能达到欧美主流农机企业现在的制造水平,中国农机市场依然是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并存的状况,一大批本土优秀企业将迅速崛起,但他们的创新能力跟外资企业相比还有差距。

以环保发动机为例,现在本土企业试制几台发动机没问题,但是大批量生产后就无法保障质量,而且核心的电控技术依然要靠进口。电控技术是节能减排的关键,通过电控系统可以实现节约燃油、降低排放的目的,但是,目前国内企业涉足电控领域的还很少,有个别企业生产了样机产品,距离批量化生产还有很远的距离。在这方面,本土企业跟外资企业相比,既有技术实力的差距,也有管理水平的不足,必须要尽快实现整个行业的产业升级。

应该说,中国农机工业产业升级已经迫在眉睫,必须要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突破目前的产业层次,进入高端市场,进入高端产业层级。首先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目前,我们还可以购买到一些国外技术,但这条路走不长。必须建立一套自主研发体系,补足自主创新这堂课,使自己在技术上真正强大起来。其次是提升商业模式。中国企业制造能力很强,但利润非常薄。应该从销售产品向销售服务转变,提供一整套能让农民用户发家致富、增加农业产出的系列化装备、模式和服务,商业模式的转变,利润空间会大大提升。再次是品牌建设。中国的农机企业善于价格战,,利润很容易被消耗掉。但是要长期生存和发展,惟一的办法是品牌建设。品牌和附加值是连在一起的,品牌越好附加值越高;品牌好到一定程度,价格高低就不那么重要了。当然,企业的品牌建设和培育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此外,企业的战略问题和决策体制建设问题也非常值得关注。战略问题不仅仅是要制定一个战略规划,而是企业发展必须有战略方向和战略的意识。我们很多农机企业,今年产值达到100亿元,明年的目标就是要达到150亿元甚至更高。跨越式发展对农机企业来讲是不科学的,做企业要踏踏实实,要有长远的战略方向和战略意识。有的企业不愿意受战略和规划的约束,总是希望在市场上抓机会,放手一搏。实际上,这种思维方式对大企业非常不利,因为大企业一定要靠战略去导向,大企业一定不能单靠抓市场机会去发展。如果今天抓一个,明天抓一个,几年之后大企业的定位是什么、发展方向是什么就都不清楚了。

中国农机工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依然是产业升级,如何从低技术、低利润中脱颖而出值得每个企业家和行业人士思考。技术、产品质量、品牌、网络、服务,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项出现“短腿”都可能会拖累企业发展,改变这一系统的途径就是提升管理水平,我们认为中国农机工业的管理红利拉动发展期已经到来。

会员风采

常州东风冲击“世界农机第一方阵”靠什么?

自德国克拉斯并购山东金亿后,全球五大巨头悉数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中国已经成为农机工业全球化竞争的主战场。

中国农机工业经历计划经济从无到有,市场经济特别是“黄金十年”高速发展之后,成为全球第一农机制造大国。在步入全球化竞争阶段后,中国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同场竞技,如何迅速做强做大而不被“吃掉”,成为全行业必须回答的问题。

62年历史的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是中国农机工业自主品牌的杰出代表。这家曾经的老牌国企,在改制为民营企业后,用不到10年的时间成功进入中国农机工业第一方阵,目前正在向世界农机第一方阵的目标迈进。近日,记者探访常州东风,希望通过对其在产品研发、体制机制、制造体系、人力资源等方面成功经验的剖析,为行业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掌握全面技术独立自主创新

“今年以来,整个行业有了冬天的感觉,我们也出现了10年来从未有过的旺季不加班的情况,这一方面是农民购买力和资金的问题,但大背景是行业产能过剩和严重的企业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洗牌是不可避免的。现在市场上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品牌、价格、信誉各方面在用户心中比较认可的,这个咱有绝对的优势。还有一部分是拼命打低价牌的。我们在市场方面跟去年同期相比可以说还算是比较好的,我们一季度销售了1.9万多台轮拖,9亿元的销售额,均有增长。”谈到当前的市场竞争形势,一向低调谦和的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小林透出内敛的沉稳和自信。

徐小林的底气来自于改制10多年来企业的积累。2003年,东风农机的前身国营常州拖拉厂陷入困境,被民营企业杭州东华收购。改制后,董事长宣碧华提出“用8年时间,我们要进入中国农机行业第一方阵”。时至今日,这一当时许多人难以想象的目标早已实现。2013年,东风农机销售拖拉机及农机具12.5万台,实现销售额25亿元,出口创汇6785美元,其中25~60马力轮式拖拉机销量和出口量已连续6年位居同行业第一。

在徐小林看来,东风农机的成功首先在于10多年持之以恒地贯彻改制当初制定的“大拖上量,突破外销”战略,持续不断地推出适应市场的新产品。企业从生产小型手扶拖拉机为主,调整为生产大中型轮式拖拉机为主,使利润率相对较高的大中型拖拉机占到产品比重的70%以上。产品在全国大中型拖拉机市场占有率逐步上升,其中25~45马力轮拖还通过了欧盟认证,批量进入了欧美市场,在美国和欧洲设立了东风农机的海外子公司和研发基地。

通过10多年的发展,东风形成了“一主两翼”产品格局,“一主”是拖拉机,“两翼”指各种农机具如收割机、插秧机、植保机械、园艺工程用机具等和中高端的齿轮、变速箱等关键部件。其中轮式拖拉机作为重点产品向“一大一新”发展,“一大”是向100马力以上大马力轮拖发展;“一新”是向升级换代第三代产品G3系列轮拖发展。在东风生产车间,东风G3已进入批量生产。徐小林告诉记者,G3系列涵盖18~55马力3个机型,其性能已经可以与日韩农机优秀品牌的水平媲美。现在东风拖拉机最大马力已经做到135,后续还要做150200马力以及更大的。

在产品研发方面,东风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一是国际化,在海外设立研发基地保证了东风的研发与国际同步;二是自主性,“我们每年的研发投入都在5000万元以上,每年的专利申请都在15件以上。相比国内许多企业,我们推出新品的速度并不是很快,可以说是稳扎稳打地向前走。我们不做简单的仿制,或买了零件回来组装。在全球化竞争中,我们最看重的是如何提升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如何掌握产品制造技术,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力求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以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徐小林说。

市场“沉下去”质量“升上来”

改制以来,东风形成了一套“民企内核+外资企业模式+国企基因”的独特模式,从市场战略的确立,到直接去乡村构建经销商网络,再到引入国外先进的TPS管理模式,实施ERPSAP管理,东风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2012年开始,东风进行组织结构扁平化的事业部制改革,设立5个产品事业部3个零部件事业部,并向事业部放权、赋责、给利,让事业部成为直接面向市场的主体,像独立的企业一样去打拼。

“改制第九年的时候,由于改革‘红利’缩水等多种因素导致企业活力创业激情也大幅度缩水。企业的活力在哪?事业部制改革我们称为‘二次改革’,就是要不断地激发机制的活力和人的潜力。”徐小林说。

实行事业部制后,效果最明显的是公司产品改进和开发大大加快了,原来产品开发改进是总部研发部门的事,现在各事业部成为一个个“主角”,都有技术领军者,创新力、技术改进动力得到了释放。同时,一个个事业部成为为责任中心、利润中心,有高度的自主性,使中层管理人才的积极性得到更好激发,对用户需求市场变化反应更快速,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高。2013年企业总销售额25亿元,人均销售达到110万元,销售额增长20%,但是人员增长却不到5%

“事业部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既沉下去又升上来。沉下去就是产品要尽可能地贴近市场,升上来就是产品质量和用户满意度要往上升。事业部要按照企业经营来做,但又不能让他们走偏,质量和效益必须并重。”徐小林说。

升级制造能力筑牢发展基础

徐小林说:“制造能力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能力,这对于产品升级、质量稳定至关重要。”

为了解除制造能力瓶颈,10年来,东风农机在技术改造上的投入有6.65亿元,进行设备升级、制造、检测、工艺提高,新建了传动件分厂、大拖生产车间,购置了世界先进、国内一流的数控加工设备、三维激光切割机等装备。

今年开始的新一轮技改堪称“大手笔”。318日,“东风农机装备扩能项目”奠基开工。该项目3年总投资规模为10亿元,主要产品发展方向为:系列轮式拖拉机,特别是100马力以上大拖,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及各种配套农机具,C-CVT链传动无级变速箱等。主要项目内容包括装载机车间、外贸轮拖装配车间、冲压焊接车间、新机具车间(二期)、CVT变速箱车间以及研发试验检测设备、信息化软件的投入等。项目达产后,将形成年产轮拖10万台、收割机5000台、插秧机5000台及轮拖配套机具1.9万台的能力,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

在东风改制10周年之际,董事长宣碧华提出:“我们要再花8年时间,跨入世界农机第一方阵。”徐小林认为,“东风农机装备扩能项目”对东风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项目的技术含量高,许多方面补齐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将由此奠定东风冲击世界农机第一方阵的基础。

企业视员工为资源员工以企业为归宿

改制以来,东风着力构建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企业文化,重视员工的价值体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员工。

东华收购后的第一次全体员工大会上,宣碧华说东风员工是“国企留给民企的人力资源红利”,承诺员工一个都不下岗,包括当时900多名正式工和500多名临时工。许多当时出去了的员工,又纷纷回厂。2010年,东风又将417名劳务派遣工转为劳动合同制员工,企业内再无不平等的身份差别。

徐小林说,去年东风人均收入超过6万元,这在当地机械行业来说是比较高的水平,2000多名员工私家车有400多辆。在员工福利上,有保障住房安居制度,厂里建造公寓住房,部分员工只需缴7万元押金就可入住两室一厅或三室一厅的新房,如搬离押金全额退还;有带薪探亲休假制度,来回路费企业全额报销,自愿不休假的可发给3倍工资补贴;有困难员工救助基金,对经济困难员工进行医疗费等救助,并在员工治疗期间保持劳动合同。

为打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东风农机实行星级员工制度,星级跟工资挂钩,鼓励员工去考技师证书、高级工证书,学习培训考试结业的费用由企业报销。这一制度,带动了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员工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到了8%,高级技工有400多人,几乎占到了20%

企业把职工当成重要的资源,职工把企业当成职业生涯的归宿。10多年来,常州东风的核心骨干员工保持了几乎为零的流失率。“我不敢说东风的员工队伍是中国农机行业最优秀的,但我敢说东风的员工是最稳定的。稳定而不断成长的员工队伍,这才是我们应对竞争最根本的力量。”徐小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