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实践探索

    李海峰
    (江苏省农林厅)
    
    江苏是个资源缺乏的经济大省,要做好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并注意农村环境的保护最佳途径就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农业系统,找到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实现形式、技术措施和最佳模式。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中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才是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可行途径。
    江苏以创建生态农业县为载体、开展“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三大工程建设为抓手,通过政策推动、规划引导、研究试验、集成应用和示范带动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1. 江苏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战略框架
    按照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要求,适应不同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和市场条件,加速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调整,大力发展节水、节地、减少使用化肥和农药或用有机肥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替代化肥和农药的生态农业,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限制生产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在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同时,提高农产品品质。
    1.1 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引导农业产业结构向无害化方向调整。
    农业循环经济建设重要目标之一是农业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无害化,生态农业(包括无公害农业、绿色食品生产和有机农业)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按照无害化要求组织生产,加大生态农业建设力度,引导江苏农业产业结构向无害化方向调整。
    1.2 通过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的利用效率与投入品替代,努力实现投入品的减量。
    围绕投入品的生态化、无害化和高效化目标,加速投入品的减量与替代。如:化肥的减量与精量使用,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以高效无害化配方饲料降低“畜产公害”,以可降解农用薄膜替代不可降解的塑料薄膜等。
    1.3 通过提高废弃物资源化与无害化高效利用,降低农业内源污染。
    农业生产与加工中的废弃物是目前农业生产加工中最大的污染源之一。废弃物利用虽然取得一定进展(如利用龙虾壳提取甲壳素),但还有很多废弃物未能利用或有效利用,远未达到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要求。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过程中要注意无害化,防止二次污染。
    1.4 通过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农业推广清洁生产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于缺地、缺水(功能性和地区性)、缺能的江苏早日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目标意义重大。
    1.5 通过外向型农业发展,带动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江苏农产品出口主要是日本、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一般对农产品有着严格的“绿色壁垒”。因此,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也有利于带动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1.6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区域内部的循环。
    由于农业循环经济不仅可能涉及种植业和养殖业,还涉及农产品加工业和能源等多个领域,显然企业内的小而全循环模式不符合经济规律,而且企业内循环不能解决区域范围的农业非循环问题,特别是面源污染和较分散的小型点源污染(如江苏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因此,农业循环经济的重点应是加快农业生产经营及废弃物利用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促进区域内企业间循环和区域间循环。
    2、农业循环经济建设重点任务
    2.1 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建设重点
    2.1.1 苏南地区
    以农业循环经济畜禽种苗产业、旅游农业、花卉苗木产业、设施农业(主要是自净式设施渔业和优质时鲜蔬菜)、宜溧山区特种应时优质鲜果和茗茶、宁镇丘陵山区基于农牧结合的草食畜禽养殖业(主要是奶牛业)、循环型农产品加工业(主要用于当地消费和部分出口,包括净菜加工、乳品加工、高档肉品加工和稻米、面粉与油料等以输入原料为主的大宗农产品加工)、高科技涉农产业等为主导产业,重点抓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主要包括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太湖水域污染治理)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在城郊和太湖等污染重点控制区,要对商品畜牧业实行有限制发展,种植业要禁止施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等对环境易产生污染的投入品。苏南平原和太湖周边的规模养殖逐步向苏南丘陵山区和苏中、苏北转移。注意控制家庭畜禽养殖所产生的面源污染和对农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1.2 苏中地区
    以循环型渔业(包括沿江特色水产和里下河优质水产)、基于农牧结合的规模畜禽养殖业(以猪、羊和禽类为主)、循环型水生蔬菜、优质水稻、双低油菜和循环型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通过重点推广与精细农业相适应的优良品种和投入品减量技术,降低农业内源污染,加强以发展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动物加工废弃物的深度开发利用、农膜回收与综合利用体系建设和苏中油菜饼粕处理中心建设(泰州)。注意对南水北调工程京杭运河两侧农业污染的控制,集约化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密度控制和种植业投入品用量的控制。
    2.1.3 苏北地区
    以外向型无公害特色蔬菜产业及其配套加工业、优质果品及其加工业、优质稻麦产业、循环型水产规模养殖业(稻田养殖和洪泽湖区)、以牛羊和特禽为主的循环型畜禽养殖业(基于农牧结合)、速生林(主要是意杨)及其农产品和食品深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建设农林一体化生产基地、生态林纸一体化基地、滩地芦苇造纸一体工程,重点通过控制投入品施用量降低农业内源污染,通过新技术开发,消除农产品加工污染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利用的二次污染,推行规模化养殖场农牧结合,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和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速生林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树种的多样化和生物多样性,防止树种过于单一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病虫害灾难),注意控制意杨加工污染(甲醛等)和防止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中的二次污染(如龙虾甲壳素提取中的硫酸污染等),水产养殖要注意养殖密度和水质控制。
    2.1.4 沿海滩涂及专属经济区
    以虾蟹苗种的产业化及成体养殖、海水鱼、贝、藻类的无特定病原苗种规模化生产、文蛤与缢蛏等规模化养殖、近海经济鱼类的养殖与加工、紫菜、海带等藻类养殖与加工、沿海滩涂特色鱼类的规模化养殖、海淡水产品的贮运与深加工以及耐盐性植物的种植与产业化开发为主导产业,重点建立沿海水产业的产品质量标准及检疫与环境监测体系,提高沿海渔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经营规模、技术含量和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建立产前良种供应体系和产后产品深加工与销售体系,培育主导产品的发展,扩大对外贸易渠道,积极调整养殖与捕捞结构,开发浅海和滩涂资源,重点发展海水贝藻类的养殖与加工,稳步发展远洋渔业,建设创汇渔业基地。注意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的调整,实行中低密度养殖;推行高效无公害饲料的使用;预防水质污染;提高沿海滩涂植物的种植面积,实现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2.2 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重点
    2.2.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江苏农业资源不仅存在总量短缺,更存在功能性和结构性短缺。水资源问题尤其突出,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跟不上农业发展水平的需要。苏南和沿江工业发达地区由于水体污染严重,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功能性缺水,基础设施主要是加强对水体污染的控制和水体质量的改善;淮北高亢地区和宁镇丘陵山区面临的主要是季节性缺水,基础设施主要是集流集水设施(水坝、水库等)建设,确保需水季节水源充足。其他地区主要是通过防渗防漏工程,减少灌溉水浪费;加大农田林网建设,防止耕地退化等。
    2.2.2 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网络建设
    为方便向国内外宣传江苏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进展,介绍国内外成功经验与关键技术,发布循环型农产品信息和废弃物及其处理技术信息、公布全省农业循环经济政策法规和农业生态环境检测报告等,要加强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网络建设。
    2.2.3 农业循环经济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
    围绕农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对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进展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控与评估,及时解决江苏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确保农业循环经济规划顺利实施。
    2.2.4 清洁化集中屠宰与销售网络建设
    目前江苏肉品屠宰中,个体屠宰仍然占有较大比重,屠宰点较多而分散,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废弃物和废水污染严重,其产品销售也以农贸市场或摊点为主,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较大的隐患。为此,要加快清洁化集中屠宰与销售网络建设,有利于让居民吃上放心肉,提高畜禽肉品加工废弃物集中无害化处理率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2.5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整治与修复
    针对江苏农业面源污染和局部地区农业外源污染严重的特点,要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整治与修复。对面源污染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污染增加;对受农业外源污染严重的地区,要通过污染防治工程、造林绿化工程、污水净化工程和生态农业工程等措施加以控制。对重点流域和地区,采取以生物措施为主的方法,加强对已污染农田(主要是重金属)和水体(主要是富营养化)进行修复。
    2.2.6 应用农业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围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种类,开发和集成相关技术,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根据提高质量和实施产业化经营,确定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的重点技术。主要包括投入品高效利用技术、无害化投入品开发技术、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环境污染生物修复技术以及节水农业技术等领域。
    2.2.7 搞好重点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集中力量搞好重点项目及农业循环经济示范推广,选择有较好产业化基础的企业作为项目承担主体,建立健全产业链,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为先导,努力提高质量、培育品牌、做强产业。在此基础上,培育20个农业循环经济基地县,形成规模和产业互补优势。通过农业循环经济重点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和重点项目的实施,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向无害化方向发展。
    2.2.8 扶持重点企业,培育龙头企业
    根据江苏农业的区划布局和特色,将扶持一批规模大、能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贸易企业和行业协会等。通过企业设备更新改造、新产品开发以及市场开拓,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2.2.9 推进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对农业经营理念、运行机制、生产手段、经营模式等进行的重大变革,既是把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的需要,也是国内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农产品的安全标准主要是农药、兽药的残留限制标准和有害、有毒物质污染的限制标准。要尽快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使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可循,并努力与国际标准接轨。在销售环节,要实行产品认证和标志制度,加快农畜产品质检体系的配套完善。
    2.3 循环型村镇建设重点
    2.3.1 建立三级循环体系
    建立农村区域内部循环体系。按照生态学规律构建农业生态系统,在农村区域内部实现有效循环,实现人畜粪便的集中利用和有效还田,秸杆的集中利用和有效还田,乡镇企业中污水的无害化排放,化肥、农药、农膜的减量化使用,生产生活各种垃圾,包括有害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建立中心镇循环体系。以城镇为中心进行整体规划,建立适应城镇特色的生态系统,发挥城镇在农村区域内的中心区和规模化功能,使农村生产生活中垃圾、污水与乡镇企业污染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建立城市、镇(区)、农村的总体循环体系。循环设计应充分考虑城市、镇、农村区域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由农村进入城市的农产品尽可能经过初级加工处理,产生的垃圾就地还田,城市的人粪尿集中作为肥料进入作物种植,农村产生的无机垃圾和有害垃圾,纳入城镇垃圾处理的总体规划,防止城市污染性工业转移到农村区域。
    2.3.2 建立绿色农村社区的主体循环
    农村废弃物的循环处理。禁止焚烧秸杆,采用腐烂还田、作饲料、制沼气、制作纤维板等方式加以资源化利用;瓜果皮、蔬菜皮、剩饭菜、变质食品等有机垃圾采用喂养牲畜、集中腐烂作为有机肥、自然净化等方式实现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置;废织物、废塑料、废金属、废橡胶、碎玻璃等进行集中收集、回收利用;农药用具、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油漆桶、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要实行强制性回收。
    农村污水的循环处理。减量使用化肥与有害农药,扩大有机肥施用面积,推广生物农药,减少来自农业生产的水污染;关闭(减少)污染大的乡镇企业,工业污水达标排放,控制来自乡镇工业的水污染;禁止生产和使用含磷洗涤剂,减量使用洗涤剂,对生活污水进行分散或集中处理;对粪便污水加以集中,经过处理后作为农用肥料,或进入沼气池。
    农村能源的循环使用。构建梯级能源使用体系:第一级,太阳能;第二级,沼气、电能、液化气;第三级,煤炭;第四级,秸杆等再生物质。
    3. 农业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3.1 奶牛养殖业循环经济模式
    
    
    
    
    
    
    
    
    加工
    
    
    
    
     冲洗牛舍等
    
    
     3.2 稻作循环经济模式
    
    
    3.3 水产养殖业循环经济模式
    水网地区,探索出从主养区(鱼)→养殖废水→混养区(鱼蚌混养)→滤食作用( 浮游生物、有机碎屑)初步净化→净化区(水草、螺蛳、少量河蟹)→水源区(莲藕、菱角)→主养区的循环生产模式。
    例如常州市水产良种引繁中心的池塘清洁生产与物质循环模式。对传统养殖的生产布局、品种结构、操作管理等进行改造和重组,充分发挥水生动植物各自功能优势,合理布局,构建相应的功能区,达到优质高效的一套养殖技术。中心目前将一组池塘按性能划为四个不同的功能区,即8个池塘60亩的主养区,50亩的混养区,70亩的净化区和20亩的水源区。主养区以鱼为主,生产商品鱼或培育鱼种,养殖所产生的废水转入混养区,混养区以鱼蚌混养为主,蚌具有很强的滤食作用,养殖废水经蚌滤食后,其中的浮游生物、有机碎屑均可被利用,养殖废水得到初步净化。由混养池排出的水转入净化池,净化池为一开阔水域,以水草、螺蛳为主,水草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螺蛳进一步利用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净化水质,适当放养河蟹,利用一部分水草、螺蛳等饵料资源,增加产出。水源区种植莲藕、菱角等水生经济植物,这类植物生长快,对池塘底泥、水质有很强的净化作用,对来自净化区的水在水源区作进一步的净化处理后,可供养殖生产利用。这样,能摆脱对外界的水源的依赖,达到养殖用水自净,循环利用的目的。一年来,在主养区,生产了商品海豚5040千克,一令鱼种8万尾,合计产值27.88万元,混养区生产珍珠420千克,甲鱼2000千克,年效益4.15万元,净化区生产河蟹2280,效益2.8万元,水源区,产藕5000千克,菱角1500千克,效益5000元,以上合计效益35.33万元。生产上述成鱼和鱼种,需消耗蛋白质40%以上的商品饲料60吨,按照能量转化规律,约有40余吨饲料的营养物质以塘泥形式沉积或以养殖废水形式排入外部环境中,通过清洁生产,营养物质多级利用转化,增收10万余元,同时,常规方式养殖,需水约30万立方米,通过清洁生产,进行逐级处理,循环利用,节约了大量水资源,达到了零污染排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3.4 农业循环经济内部各产业衔接模式
    
    
    
    
    
    
    
    
    
    
    
    
    
    3.5 农业循环经济与循环型二、三产业对接模式
    
    
    
    
    
    
    
    
    
    
    
    
    
    
    
    
    
    
    
    
    
    
    4. 我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思考
    从实际出发,以大生态农业(农林牧副渔)、有机农业为基础,建立由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以及贸易服务业形成生态产业链网的循环经济模式,将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