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 我会科普教育基地获批江苏省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零碳负碳)

近日,根据《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苏政发〔2023〕104号)和《江苏省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苏发改高技发﹝2024﹞229号)要求,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开展江苏省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遴选工作。我会科普教育基地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依托东南大学正式获批江苏省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零碳负碳),这标志着溧阳研究院在推动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与绿色低碳转型领域的建设成效获省级权威认可。

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由东南大学与溧阳市政府共建。研究院聚焦两大核心方向,在技术定位上,围绕溧阳主导产业智能电网和新能源,深化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在创新模式上,积极探索“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路径,推动长三角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在零碳负碳领域,研究院以“双碳”目标为指引,协同溧阳高新区打造全国标杆性近零碳园区,建成江苏最大“源网荷储+冷热协同”微电网,实现光伏发电100%就地消纳,企业能源成本降低20%,探索绿电直供企业试点。在产业结合上,研究院高度重视技术成果转化落地,把双碳技术与文旅、美丽乡村、工业、农业、园区等场景的结合进行了深入探索,打造了全电民宿村落、低碳旅游能源互联示范、工厂智慧能源监测平台、白马农场智慧种植系统、零碳园区指挥系统等系列低碳示范项目,为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双碳服务方面,研究院成功注册并运营江苏省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基于该平台构建了农业碳足迹核查体系及工业产品碳足迹核查体系,对工业和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进行碳排放监测与计量服务,助力企业低碳转型。在科普教育方面,学会于2025年一月认定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成为江苏省农业工程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学会充分发挥研究院在双碳产业技术领域的优势,通过将产业技术与科普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助力农业领域低碳降碳技术推广落地。

未来溧阳研究院将持续依托东南大学各优势学科,攻关新能源并网、智能电网、低碳降碳等关键技术,构建“农能互联”产业生态,赋能工业绿色革命,农村综合改革,为江苏省“双碳”目标与未来产业高地建设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