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资源利用状况及开发应用对策

    李秉柏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南京 210014)
    
    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是发展农业生产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本文就江苏省农业资源的利用状况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建议。
    1、江苏省农业资源的基本特点
    江苏省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农业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一是地形以冲积平原为主,平原占68.8%,水面占16.9%,岗地和低山丘陵仅占14.3%;二是地处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季风气候;三是位于长江和淮、沂、沭、泗诸河下游,水系发达;四是跨越三个气候带,适宜多种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物资源丰富。
    (1)土地资源
    全省土地总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丘陵山地面积比较少。江苏省土地资源以平原为主,兼有丘陵岗地和较大水域,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多种经营生产。
    (2)气候资源
    江苏省气候资源丰富,属季风气候区。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属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省在东亚季风气候的作用下形成了四季分明,雨量集中,光热充裕,雨热同季的气候特征。适于喜热、喜阳、喜光各类作物以及经济林木的生长。
    (3)水资源
    江苏省水资源丰富,水系发达,有利于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水资源的供需调节。水资源总量包括地表径流量,地下水补给量和部分过境水量。江苏多年平均年地表径流量249亿立方米;矿化度小于2克/升的地下水补给量118立方米;外来过境水量10254亿立方米;其中可供利用的水资源277.7亿立方米;全省多年年平均水资源634.7亿立方米;全省工农业总需水量5639亿立方米,正常年景水源供应能基本满足,枯水年景缺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4)海洋资源
    江苏东临黄海。海岸带北起鲁交界绣针河口,南至长江口,标准海岸带长950多公里,岛屿岸线近68公里。全省沿海滩涂面积约654千公顷,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长,土壤以沙壤和中壤为主,植被发育良好,水温适中,海洋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振兴沿海经济的良好基础。
    (5)生物资源
    江苏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区,跨越3个生物气候带,适宜多种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具有从南方和北方以及国外引进动植物新种、新品种的有利条件。因此,作物、林木、畜禽、鱼贝类的种类繁多,人工长期培育,品种资源更为丰富。
    2、农业资源利用现状
    ①土地资源利用结构正朝着适应市场经济的方向调整和发展
    全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总的特点是“三减五增”,即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减少,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与水域面积相应增加。主要应归因于其间农业结构的内部调整、城市化进程和交通建设的加快等。以农业产业结构内部用地的调整而言,其结构更趋合理,更符合市场的需要,正朝着适应市场经济的方向调整和发展。
    ②水资源的利用正朝着工程建设配套、变害为利、全省调控、提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90年代后,针对1991年洪水暴露出的问题,重点对淮河入江水道、洪泽湖大堤及三河闸等三项大型工程进行了加固。之后又开挖了淮河入海水道、通榆运河,以彻底解决淮河洪水出路和沿海地区用水问题。从水资源利用的历程来看,水资源的利用正朝着工程建设配套、变害为利、全省调控、提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③海洋资源的利用正朝着养用结合、全方位开发、突出新兴产业的方向发展
    A.滩涂土地资源。本区滩涂土地资源是全省最大的一块土地后备资源,全省现有沿海滩涂面积653.3千公顷。全省已围潮上带滩涂196.7千公顷,其中已初步开发176.7千公顷,绝大多数为中低产和低标准鱼虾盐池。还有近66.7千公顷潮上带未围垦,此外,还有133.3千公顷的潮间带和辐射沙洲可用于发展贝、藻养殖和旅游,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和地区经济的主导产业。
     B.水产资源。江苏海域拥有海洲湾、大河、吕泗、长江口四大渔场,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有鱼类150种以上,40米等深域内鱼类现存资源类122万吨,年可捕量29万吨。全省海洋渔业产量与内陆渔业产量之北,已由1980年1∶0.93变为1995年的1∶37。1995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8.79万公顷,产量8.38万吨,占海洋水产品总量的12.87%。
     3.江苏省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江苏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耕地面积在1997年约为7529.82万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5%,却生产了占全国7.5%的粮食和油料、11.5%的棉花、10%的水产品,处于一种高投入,高产出,高负荷的农业生产模式,显然这种生产模式在可持续利用方面的基础十分薄弱。因此需要分析江苏省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以期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有力的依据。
     3.1农用土地资源的约束
    1)人均农用土地资源数量上的约束
    江苏省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地区,用约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养活了全国6%的人口。随着全省人口的持续增加,江苏省的人地矛盾也越来越显得突出,到1997年江苏省的人口土地承载量已达到697人/平方公里,于此同时,江苏省耕地数量却在不断减少,全省的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都在逐年锐减,已经对江苏省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制约作用。全省耕地各年变化情况见表1。
    
     表1 全省耕地资源数量逐年变化一览表 单位:千公顷
     项目
    年份 实有耕地面积 年内减少 国家基建占地 农村人均耕地面积(m2)
    1981年 4637.01 11.67 5.67 900
    1982年 4631.21 14.12 4.80 893.34
    1985年 4604.03 21.40 5.87 886.67
    1987年 4579.81 18.19 6.21 886.67
    1989年 4562.32 10.43 4.64 886.67
    1992年 4521.77 30.96 13.02 840.00
    1994年 4464.00 33.02 11.98 833.34
    1995年 4448.31 23.69 11.74 833.34
    
    从表1中不难看出,江苏省耕地面积的减少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其中国家基建占地仅为一部分,余下的多为不合理的占用耕地。由于江苏省苏南地区经济与苏北地区经济的差异较大,其农地减少的数量和原因也有不同。苏南地区的耕地质量相对优于苏北地区,但其减少的幅度却大于苏北地区。
    近5年(1999~2003)来,我省耕地减少了305.04万亩,年均递减0.51%,按现有粮食生产水平,相当于减少237.87万吨粮食生产能力 。由于耕地减少,加上种植结构的调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以上各种人为的因素加上江苏省本身人地矛盾的恶化,更加剧了江苏省农业用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限制力,全省14个县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已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不少于0.05公顷的警戒线,严重影响了江苏省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安全。
    2)农用土地资源质量下降,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约束
    江苏省农用土地由于近年来的过度开发与利用造成耕地质量下降,农户在使用肥料时只偏重于施用无机肥而忽略了有机肥,只偏重于使用氮肥而忽视了氮磷钾的均衡使用,致使耕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下降,养分不均匀,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如常州市有机氮和无机氮施用比例由70年代的1∶1降至1986年的30%,降到了有机氮的临界点,而近几年又降至23%~20%左右。无机肥中N、P、K的施用比例失调,土壤缺磷、缺钾日趋严重。同时,工业“三废”的污染和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耕地重用轻养、用养不当,也使土壤的理化性质变差,地力明显下降,导致施肥报酬递减,经济效益下降。
    3)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抗灾能力减弱
    水利排灌条件是反映土地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水利部门调查资料,全省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田基础设施老化,抗灾能力大为减弱,1991年特大洪水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3.2 水资源的约束
    1)降水变率对区域水资源持续利用的约束
    江苏省水资源的自然储量比较丰富,全省的水域面积达到1.73万平方公里,水域面积比例较大,大小河道约有2900多条,境内降雨年径流深在150~400mm之间。但是江苏省降雨量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加上地处长江下游地带,一旦遇到年降雨量较大的年份极易造成洪涝灾害。而如果年降雨量很小,又在长江枯水期则会导致干旱,对江苏省农业生产极为不利。
    2)水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对区域水资源持续利用的约束
     A.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资源受损。
     B.围湖造田,填塘种粮,使水域面积大幅缩小。
     C.水体受污染严重,不利于农业与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工业污水和农业化肥与农药的污染下,江苏省地表水水质下降,重污染水域已占总水域面积的15%。以太湖农业区为例,农田排氮量已占到整个太湖输入氮量的29.1%,使太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氮浓度在1995年已达到3.14mg/L。
    4. 江苏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1指导思想
    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科技示范项目建设,要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牢固树立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服务的指导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围绕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加大科技开发的力度,着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加大机制创新的力度,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两个率先”做出积极的努力。
    4.2 基本原则
    江苏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必须遵循六个原则:一是持续高效集约利用资源原则;二是坚持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并重原则;三是坚持技术先进性、适用性原则;四是效益优先原则;五是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原则;六是坚持机制创新原则。
    
    5. 对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的设想
    5.1 建立江苏省农业资源本底数据库
    根据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的要求,在已完成的农业资源区划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建立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信息系统,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MIS(信息管理系统)和多媒体技术建设江苏省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构建江苏省农业资源、农业产业化项目和相关的社会经济信息在内的基础数据库,实现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统一管理与信息资源共享。
    5.2 建立农业资源动态监测体系
    农业资源动态环境分析,是在每年农业资源利用信息的基础上作回顾性分析,目的是为了揭示农业资源内部各因子的动态变化规律,为预测各因子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科学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建立国家、省、地(市)、县四级农业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技术、遥感技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农业资源动态监测体系采用以县为单元、以地形图上直角坐标系公里交叉点作为监测样点,构成地面信息控制网络,定期进行实测,综合监测土地资源及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情况及变化动向、农村经济信息、农业自然灾害。
    5.3 做好江苏省农业资源综合开发规划
    江苏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多样,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不尽相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较大,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和内容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做好资源调查、完成全省农业资源本底数据库的基础上,切实做好江苏省农业资源综合开发规划。各地农业资源特点和现有基础不同,综合开发科技示范项目建设的重点也有所不同,模式也应各具特色。
    区域布局。1)苏南地区。苏南地区处于沿海开放和经济发达地区,外向度高,本区应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人才、工业、经济基础等优势,发展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特别是发展高效设施种植和特种水产、畜禽养殖、无公害蔬菜,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2)苏中地区。以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条主线。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项目建设以国家级科技示范综合推广项目为主,兼顾农业高新科技示范项目,加强省级科技示范项目建设。在此基础上,逐步培植上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园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调整作物布局,合理安排粮棉比率,发展大型的现代化粮食和棉花生产基地。
    3)苏北地区。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力为重点,推动该地区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低效型向高效型、由封闭型向外向型转变。今后本区应根据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现状,要继续发挥以稻麦为主的种植业优势,推广优质专用粮油品种;重点发展果品生产、蔬菜设施栽培和出口创汇农业;积极发展生猪、牛羊的规模养殖;加快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经济林的建设;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和林产品加工,最终建成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果品基地、畜牧基地、蔬菜基地和林木基地,实现农林牧的全面发展,使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浅海滩涂区。江苏省管辖的海域面积为0.98万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面积14,69万平方公里,沿海滩涂0.5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4%,辽阔的海域为海上苏东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地理空间。本区从宏观上讲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优先发展优质高效的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养垦兼顾,以养济垦,积极发展副食品生产和创汇农业,实现由滩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二是大力发展具有广阔前景的海洋生物工程,发展医药行业和保健品行业。三是以海洋产品加工工业为主要产业,大力发展高起点和高标准的加工业。四是突出区域特色的旅游资源,发展沿海旅游农业。
    4、明确农业资源开发项目建设重点
    建设重点:①保面积培肥力,提高耕地质量。一保面积。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实行最严格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土地节约利用机制,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杜绝耕地抛荒撂荒。二抓节水。搞好灌区改造,大力发展以管道灌溉为主的节水灌溉,加强中低产田开发和旱作农业建设,同时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三培肥力。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深入实施“沃土工程”,改善土壤养分结构,力争5年内耕地质量普遍提高0.5~1个等级。②突显科技、创建品牌、加工增值、提高效益。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科技示范项目要实现产品标准化、品牌化,以开发市场占有率高、国际竞争力强的优质精品农产品为核心,力求“品种新、品质优、投入低、效益高”,为农产品结构调整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示范。农业资源开发决不能停留在低层次、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初级阶段,要引导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大力开发具有地域优势、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增值增效,从而带动农民增收。③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农业循环经济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大力促进农业内部和第一、二、三产业间的生产循环,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一是编制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战略、总体思路及分阶段推进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农业发展。二是创新关键技术。重点组织开发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利用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三是抓好试点示范。④健全防护体系,提高抗灾能力。一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全程监管。二是健全动物重大疫病防控体系、农业生物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控制体系,防止重大病虫害和农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侵入和扩散。三是建设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四是完善防洪保安体系,加快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骨干河道治理,提高抗御特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五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充分发挥森林植被保护农田的作用。⑤加强设施农业建设,实现生产规模化、工厂化和专业化。针对设施农业的发展重点,集中展示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硬件设施,实现专用种苗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多种专用种养业规模化、专业化示范,设施农业产品保鲜、储藏、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等。通过设施农业生产资料、工程设备、市场信息等有机结合,提高设施农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充分展示现代化农业生产的美好前景。
    5、抓好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
    在农业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切实抓好资源开发项目的管理,制定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农业资源利用的评价制度、农业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农业资源的开发申报和审批制度以及动态管理制度。进一步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项目的运行机制,建立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体系,包括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资金信贷政策和价格政策。